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要聞 >

高校本科生網路素養調查:“善於用網”程度需加強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張磊 | 時間: 2019-07-29 | 責編: 吳雨航

成果發佈

作者:張磊,山東大學〔威海〕哲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調研顯示,受訪學生中——

●78.1%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70.5%首選通過網路尋找課上課下問題答案;

●82.7%有個人主頁或通過聊天軟體交流溝通,95.2%曾經網購車票,受訪女生中超過八成熱衷網購;

●上網目的為聊天、娛樂、購物、玩遊戲者分別佔77.6%、68.5%、60.1%、55.8%;通過網路學習、關注社會及了解時政佔比依次為56.3%、42.3%、35.1%;

●超四成認為自己上網時間安排欠佳,近1/4常會因為聊天、購物、遊戲而忘記時間;

●近七成會將自己照片上傳到微信、微網志、QQ等個人空間,不到三成表示網聊僅限于現實中的熟人,大多數習慣於通過網路結識新朋友;

●超四成對網路資訊評價存在從眾心理,82.2%具有一定的網路金融安全防範意識,並表示想得到相關教育。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9.6%,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8.6%,青年網民佔比較高。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與網路相伴的一代,其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模式都呈現了與網際網路共生共融的新態勢,網路素養成為影響其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

為全面了解當代青年大學生網路素養,筆者從媒介意識、媒介能力、用網情況等角度出發,對國內部分高校本科生進行了網路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442份,回收有效問卷3265份。調研發現,網際網路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網、懂網”比例較高,但“善於用網”程度仍需加強。對此,建議建立家校協同共促新機制,著力提升當代大學生網路素養。

調研發現:大學生網路素養長項突出、短板顯著

調研數據顯示,網際網路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在“知網、懂網”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網路媒介意識較強。調查顯示,78.1%的受訪學生每天累計上網超過3小時,95.1%的受訪學生認為網路為其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並經常使用網路,70.5%的受訪學生首選通過網路尋找課上課下問題答案,53.1%的受訪學生認為通過網路可以找到滿意的資訊和可靠的資料。另一方面,97.2%的受訪學生認為網路不良資訊對其有影響,多數學生認為網路資訊可信度低於傳統媒介,超過八成受訪學生表示,要根據資訊源判斷資訊可信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網路媒介意識較強,並對網路不良資訊具備基本的防範理念、甄別意識,網路已經成為他們獲取資訊、更新知識、認知世界的重要渠道和工具。

網路媒介能力較強。調查顯示:89.3%的受訪學生能夠較熟練運用辦公室軟體(如Word等),65.6%的受訪學生能夠掌握與其專業相關的製圖、繪畫、數據分析等軟體,43.5%的受訪學生表示能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訊進行有效整合。調研發現,當代大學生製作、傳播資訊能力較強,80.4%的受訪學生開通並使用微網志,其中超過半數的受訪學生表示經常更新、轉發和評論微網志。大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網路遊戲相關技能,超過七成受訪者接觸過網路遊戲。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網路操作能力較強,善於學習、接受並應用新技術新技能。

網路媒介應用範圍廣。調查顯示,82.7%的受訪學生有自己的個人主頁或通過聊天軟體交流溝通,通過網路聽歌、觀看影視劇、看小視頻等的受訪學生佔92.8%。受訪女生中超過八成熱衷網購。相當比例的受訪者習慣於通過網路獲取生活類服務。例如,95.2%的受訪者表示曾經網購車票。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網路媒介應用範圍廣泛,主要包括:瀏覽新聞、獲取資訊、交友聊天、娛樂購物等,基本覆蓋了生活全方面、學習全過程。

然而,當代大學生在“善用”網路方面,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應用重心偏移,側重娛樂休閒。調查顯示,受訪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中,聊天、娛樂、購物、玩遊戲等佔比較高,分別為77.6%、68.5%、60.1%、55.8%;通過網路學習、關注社會及了解時政的佔比依次為56.3%、42.3%、35.1%。值得注意的是,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接近半數的受訪者會同時瀏覽資訊、娛樂等內容,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用網路學習的實效。調研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在網路使用上較為偏重娛樂休閒,而以提高學習和完善自我為主要目的的受訪者相對較少。

自律意識較弱,自控能力不佳。移動智慧終端設備,尤其是智慧化手機普及率的提高,為即時上網提供了很大便利。調查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上網時間安排欠佳,近1/4受訪者常會因為聊天、購物、遊戲而忘記時間。在以搜尋資料、學習知識、關注時政為目的的上網活動中,也有近半數學生表示會被娛樂休閒內容吸引,而耽擱原來的計劃。在受訪者中,“網在哪,我在哪”的現象不容忽視,自律意識較弱、自控能力不佳致使部分大學生沉溺網路,進而影響其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

價值判斷有待引導,分辨能力不強。因為網路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魚龍混雜的各種資訊、資訊往往充斥網路空間。如何有效甄別紛繁蕪雜的網路資訊成為大學生的必備素養。接近半數受訪學生表示,對網路資訊難以取捨和有效分辨,超過四成的受訪學生對網路資訊評價存在從眾心理,近30%的受訪學生僅將網站規模、知名度作為對資訊權威性、真實性的判斷標準,對比、考證意識相對欠缺。部分受訪者表示,瀏覽過色情、暴力、低俗等不良資訊,希望相關部門針對社會思潮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網路空間,給予監督與引導。

安全意識淡薄,防控能力不足。調查顯示,受訪學生中接近七成認為上網比較安全,表示會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到微信、微網志、QQ等個人空間。當前,網聊已經成為大學生交流的常態模式,不到三成的受訪學生表示網聊僅限于現實中的熟人,大多數受訪學生習慣於通過網路結識新朋友。值得注意的是,82.2%的受訪學生具有一定的網路金融安全防範意識,並表示想得到相關教育。由此可見,大學生網民的風險預估和防範能力不足,在網路交往過程中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護能力。

對策建議:發揮家校協同共促新合力

高校:課程培育、活動助力、監督保障

高校是大學生網路素養培育的主陣地,要在課程設計、活動組織、監督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引導教育青年學生安全、科學、合理用網。

強化課程培育作用。建立以“科學用網、健康用網”理念為指導,以提高大學生網路素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程協同合作、發揮合力,選拔相關教師和學生組建專業化、高素質的網路媒介骨幹隊伍;要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協同,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做好價值引導工作,提升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提高其使用網路的自律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發揮活動涵育作用。開展網路技能應用、網路情景劇、微視頻等校園賽事,培育文明健康的宿舍網路文化。依託校園網以及校、院、係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等載體,鼓勵青年學生打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融媒體産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的涵育作用。

做好監督保障工作。建立並完善學校管理監督體系,運用大數據手段對學生用網情況定時測評,對學生網路沉迷現象及時矯治。堅決抵制危害大學生網路安全和身心健康的低俗內容,堅決回擊網上錯誤社會思潮,嚴厲打擊網路恐怖主義、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網路謠言等苗頭,營造風清氣正、清朗向上的校園網路空間。

家庭:家長示範、情感引導、家風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網路素養培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言傳身教,家長示範。古人云:“愛子,教之以義方。”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努力提升自身網路素養,強化網路道德和法治意識,增強網路安全意識和技能,切實提高網路自控能力,以身作則,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傳遞給孩子,用自身言行影響孩子,為其創造健康和諧、向上向善的生活環境。

情感關愛,合理引導。調研發現,不少受訪者沉迷網路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家人陪伴。對此,家長要弱化説教和指責,及時適時進行情感陪伴和心理疏導,引導孩子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和理性、健康的用網習慣。

家風滋養,完善人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培育大學生網路素養、強化網路規則意識,離不開良好家風的熏陶。家庭要始終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堅守法律底線前提下,積極營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學法懂法用法守法護法的優良家風,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29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