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 大一和大三高發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時間: 2019-07-29 | 責編: 徐虹

持續的情緒低落、對於和朋友同學聚餐或參加社團活動的興趣明顯降低、不想跟別人交流、默默流淚、體重突然增加或減少、時常感覺很困但是晚上睡不著覺……這些從表面上看起來司空見慣的“喪”情緒,疊加起來可能説明已經有了抑鬱情緒,甚至是抑鬱症。

“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近日,在貴州大學舉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上,貴州醫科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王藝明在專題報告中説,大學生抑鬱症的表現形式在非專業人士眼裏,與思想品德、個性、人格問題相混淆,對專科醫生來説,這些症狀恰恰是青少年抑鬱症的特異性表現,“在高校內建立大學生抑鬱症篩查機制十分必要。”

台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教授遊金潾在演講中提到,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但不會隨便給學生診斷為抑鬱症患者,專業人士要經過一個10~12天的週期觀察,再加上專業測試量表,確定發病情況。

通過長期研究,遊金潾發現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三年級是抑鬱症的高發期。大一要從依賴階段走向獨立階段,在探索自己要走向何方的時候,會迷茫、會困惑;大三要面對人生的重新選擇,有可能埋怨專業選的不對,或者擔心以後的讀研和工作,焦慮更多。

王藝明積累的病例和遊金潾的發現有著高度相似,“剛入學的和快畢業的學生患病多。”王藝明説,環境的壓力是一個誘因,而首次發病的抑鬱症病人半數以上還有心理和社會因素,如人際交往壓力、感情問題等等。

與會專家學者同時分析,發病率逐年攀升的背後,也許跟現在的發病學生求助數量的提升有關。以前可能是隱藏的病例多,不敢去求助,現在很多大學開始宣傳正確看待抑鬱症這種疾病,減少學生害怕的心理。

遊金潾説,對抑鬱症理性的認識,就是一場“心理的感冒”。感冒就要看醫生,可能要吃藥,這很正常,“這種感冒一定要去看,如果不看可能會産生並發癥”。遊金潾認為,要通過更多宣傳讓大學生群體對自己的疾病有一種認識,拿掉傳統認知中的標簽,讓學生在更寬鬆的環境中多一些主動求助,不要等到引發更深的創傷時才暴露出來。

王藝明認為,必須要改變社會對患抑鬱症大學生的偏見,打消學生的“病恥感”,讓患病學生擺脫既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狀態又越來越不好的情況。

王藝明説,現在一些學校對學生的抑鬱症有比較成熟的一條龍干預方式,有的高校心理教師既是教師又是醫生,當學生有輕度抑鬱症時,可以通過心理諮詢等方式慢慢解決心理問題,還可以選擇一些中成藥,有效降低可能發生的悲劇,如果發展到了中重度,甚至有了自殺的念頭,可以再直接進行醫學干預。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與心理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宮梅玲介紹,她的團隊正在致力於研究和推廣“大學生抑鬱障礙閱讀療法”,即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書籍分階段讓患者閱讀。

例如,先讓失戀的學生讀情感療愈小説,使他們的痛苦間接地得到宣泄;再讀心理學專著,建立積極地思維模式等。“我們的調查顯示,72%的學生喜歡閱讀療法。”宮梅玲説,相比其他治療方法,閱讀療法的保密性強、費用低。

遊金潾建議,走進大學校園後,學生們一定要建立一個相互支援的系統,同學間彼此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支援,心情不好時一起去聊聊天、散散步、吃些東西,都是有療愈功效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白皓 實習生 馬曉晴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