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又到,不少家長髮現,“朋友圈攝影大賽”較平時增加了一個新項目——曬娃遊學。近年來,遊學已經成為中小學生假期活動的一股潮流,甚至成為不少家長眼中的假期“標配”。
在家長看來,“旅遊+教育”雙結合的遊學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但不少家長、學生表示,遊學的效果和收穫低於預期,“遊”而不“學”、“遊”多“學”少是突出問題。
不去怕落後?
今年暑假前,張女士正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將一張海外遊學報名錶拿回家,徵求她的意見。思考再三,張女士咬咬牙,為孩子報了名。孩子這趟為期2周的英國遊學將花費超3萬元。“我也覺得挺貴的,但是身邊也有不少朋友給孩子報了遊學,我也不能讓孩子落後呀。”張女士説。
和張女士有同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今年暑假,價格不菲的遊學項目依然受追捧。記者向在廣州市天河區辦公的某留學培訓機構了解遊學項目。該機構李老師介紹,該機構遊學項目的目的地一般是美國、英國等熱門留學國家,也有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歐美遊學費用約為5萬元,亞洲遊學費用約為3萬元。通常由25人組成一團,老師帶隊在當地著名文化景點遊玩兩周左右。她介紹,今年暑假已有300多個孩子通過該機構參與遊學活動。
此外,也有不少學校組織遊學項目,供學生選擇參加。記者了解到,今年暑假,汕頭市潮陽實驗學校便組織學生到北京、廈門等地參加遊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名校學習生活,學習歷史文化。
遊學火爆,孩子不參加是否就會落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學習方式是多樣的,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理性選擇是否讓孩子參加遊學活動,不可人云亦云,也不必過分焦慮。
去了沒效果?
重金遊學的效果如何?一些家長表示,送孩子去遊學的目的在於讓孩子體驗當地文化生活,同時學習人文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但是效果卻讓人頗為失望,“遊”而不“學”、“遊”多“學”少是突出問題。
“遊學絕不是單純的旅遊享樂,而是讓孩子在‘遊’的同時‘學’,體驗異域文化氛圍、激發學習興趣,達到教育的目的。”儲朝暉説,遊學不能只是到當地轉轉,而是要以有深度的“遊”實現“學”的目的,讓孩子在遊學的過程中觀察、體驗、思考。但由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限制,遊學效果很多時候並不如父母的預期。
廣州一名校長坦言,“遊”而不“學”是一個突出問題。她表示,導致這種現象出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遊學機構、導師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導師將自己當成“導遊”,而不是“教育者”,在帶隊過程中滿足於帶孩子看風景和購物,對文化和教育方面缺少深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孩子重“遊”不重“學”,不進行細緻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所見所聞所感流於表面。
家長劉女士表示,雖然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體驗了當地風土人情、提高了交際能力,但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單純的旅遊實現的,她更期待遊學能將遊玩和學習有機結合,提高項目課程的含金量。
在廣州市天河外國語學校教師符偉平看來,學生參加遊學活動,可以探索課堂之外的世界,同時深化自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感受到學有所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他建議,家長在為孩子選擇遊學産品時,要特別重視遊學的主題、地點、管理人員素質等。比如,在地點的選擇上,要選擇具有人文精神的地方,讓孩子有物可看、有物可學,否則就不能實現遊學的意義。(南方日報記者 馬立敏 實習生 程楚瑤 林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