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仰喆發現6600萬年前恐龍蛋化石
7月23日,廣東省河源市9歲小學生張仰喆與其母親李小芳在河源市區東江大橋東面的岸邊遊玩時,意外在斷橋便道的護坡上發現並辨認出1枚疑似恐龍蛋化石,隨後通知相關部門。後經河源恐龍博物館工作人員現場發掘,現場共挖出一窩共11枚距今66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接下來,博物館將組織專業力量對此次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進行清理和修復。
小學生河邊遊玩辨認出“恐龍蛋”
河源市民李小芳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7月23日上午,她和兒子張仰喆來到東江大橋附近的東江河邊遊玩。“今年的大水把橋沖毀了,岸邊橋基斷裂,下面的泥土裸露在外面。”
本是為了來和斷橋留念的孩子突然有了新發現。“他在斜坡上的土裏發現一個蛋殼,急忙喊我説,媽媽這個好像是一個恐龍蛋殼。”李小芳説,就在不久前的博物館日,孩子剛剛在當地的恐龍博物館見過形態各異的恐龍蛋化石,展出的除了有完整的還有破碎的蛋殼化石,所以這次孩子一眼就認出來了。
不僅如此,就在發現蛋殼化石的斜坡往上約80釐米處,張仰喆在紅砂岩層中又發現了一枚圓形的恐龍蛋化石。隨後,李小芳經朋友聯繫到河源恐龍博物館,尋求幫助。
11枚恐龍蛋化石來自6600萬年前
廣東河源,自1996年以來,這裡發現了大批恐龍蛋和骨骼化石,它也因此被譽為“恐龍之鄉”。這裡建立了專業的恐龍研究機構——中國古動物館恐龍蛋館,又名河源恐龍博物館。
河源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黃志青告訴北青報記者,23日上午,他們在接到消息後,與警方一同趕赴現場。在隨後的發掘中,共從地下六七十釐米處挖掘出一窩共計11枚“石蛋”,每枚直徑約9釐米,最終確認這些“石蛋”確為恐龍蛋化石。
此次包裹恐龍蛋的紅砂岩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形成,因其土壤呈紅色而得名。從出土的這些“恐龍蛋”來看,應屬於白堊紀晚期。
黃志青説,此次發現11枚恐龍蛋化石的位置曾修築房屋,導致土石鬆軟。經過泥水沖刷腐蝕,蛋殼依然保存下來直至完整出土,這樣的恐龍蛋化石非常難得。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此地並非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早在1999年,在距離這次挖出11枚恐龍蛋化石僅500米遠處曾挖出多枚不同類型的恐龍蛋化石。
待時機成熟還將展開進一步挖掘
黃志青介紹,博物館將會組織人力對這些恐龍蛋化石進行清理和修復。“我們先把這11枚恐龍蛋化石放在空調房內完成乾燥處理,然後進行加固,對破損的地方進行黏合與修復。大概週期在一年左右,事後將分時段展出。”至於此次出土的恐龍蛋屬於什麼屬種,暫無定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此外,河源恐龍博物館還會在適當的時機對此次挖出恐龍蛋的橋基處進行重查與進一步挖掘。“根據經驗,這裡可能不止這一窩恐龍蛋,或許我們還能有新的發現。”黃志青説。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恐龍之鄉”的廣東河源,近年來出土形態各異的恐龍蛋化石,尺寸從1.5釐米至16釐米不等,具有豐富的科研價值。
對於當地人而言,辨識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也是一門“從娃娃抓起”的技能。李小芳表示,孩子此次能敏感意識到可能是恐龍蛋化石,與平時的教育密不可分。“可能因為生活的城市環境,他對關於恐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平時在街頭或者校園都能見到類似宣傳,孩子自己也會去博物館、圖書館查看相關資料,在學校老師提到這方面資訊都會特別留意。至於他在發現恐龍蛋後能想到及時報告相關部門,依然與平時教育密不可分。”(文/記者 熊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