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38個國家百位青年影人用鏡頭記錄“中國時間”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佳 | 時間: 2019-07-17 | 責編: 劉佳

中國網 北京7月17日訊(記者 劉佳)跟隨著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的軌跡,走過雄偉壯闊的港珠澳大橋;從四川大熊貓的身影中悟出動靜相宜的太極圖,在外灘海關鐘樓裏聽38年如一日的迴響;紮根西安教書60余載的“西部紅燭”教授還在堅持給本科生授課,哈爾濱中央大街上賣報的退伍老兵講述著防洪紀念塔的過往……7月7日,歷時3個月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落幕。在展映式上,來自全世界38個國家的102名青年電影人用鏡頭記錄“中國時間”,以世界視角講述他們感悟的“中國故事”。

2019年度“看中國”從4月9日啟動儀式起,至7月7日展映儀式止,共歷時90天,匯集來自38個國家42所高校的102位外國青年導演,呈現102部以“時刻·時節·時光”為主題的紀錄短片。展映式上,還特別播放了來自印度、義大利、南韓、斯里蘭卡、美國等6個國家多位青年電影人的6部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跟隨著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的軌跡,走過雄偉壯闊的港珠澳大橋;從四川大熊貓的身影中悟出動靜相宜的太極圖,在外灘海關鐘樓裏聽38年如一日的迴響;紮根西安教書60余載的“西部紅燭”教授還在堅持給本科生授課,哈爾濱中央大街上賣報的退伍老兵講述著防洪紀念塔的過往;山東曲阜的祭孔大典千年不絕,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的歌舞自1959年綿延至今;青海玉樹的小女孩在震後9年慢慢長大,而停工14年的首鋼園區也將在3年後煥發新生……

此次“看中國”的年度主題是“時刻·時節·時光”。據主辦方介紹,“時刻·時節·時光”更深意義上是中國人處理文化與生活、生態和自然,也就是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關係的主題。通過展映式上展出的6不影片,外國青年導演們在“時刻·時節·時光”年度主題引導下,探尋中國人有關“時間”的故事,觀察中華文明對於時間觀念的辯證思考,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和歷史成就,及其背後的文化理念,風俗觀念和價值體現。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參加展映並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對2019“看中國”項目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周作宇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亞洲文明大會上曾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希望中外青年今後能繼續保持聯繫和溝通,做文化交流傳播的青年使者,把中國文化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同時把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介紹到中國,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間的彼此了解和中國與各國間友好關係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看中國”創始人黃會林先生表示,9年來,為支援“看中國”項目,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與海內外合作高校和單位均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推動和落實。“看中國”的成功既是海內外高校合作的成功,也是各國影視藝術工作者合作的成功,更是世界不同文化和人民之間渴望交流、互相理解的成功。“看中國”在中外青年之間架設起一座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友誼“橋梁”。全世界都將從“看中國”作品中看到精彩紛呈的文化交融。

展映式同時推介了“看中國”專題圖書《體驗中國: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該書是繼《民心相通:“一帶一路”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民心相通:“金磚國家”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和《印象·改革開放——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之後出版的第四本專題圖書,本書將這508名外國青年以及32位外國老師參與“看中國”的體驗感悟和紀錄片視頻匯整合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該書選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專門用書,上呈5月15日會議現場。

展映式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高峰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劉川生,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郝芳華、副校長周作宇等主辦方嘉賓,中國文聯副主席郭運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原黨組書記兼常務副主席齊鳴秋,中華文化促進會駐會副主席于廣華,中影股份集團董事長喇培康,中影股份集團總經理江平等文化界、影視界專家學者,新加坡駐華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吳佰聲,“看中國”組委會成員與合作單位代表,媒體嘉賓以及31名外國青年導演和教師代表出席此次展映活動。本屆“看中國”項目的所有作品成果,將通過國際網際網路的方式和海外展映等方式向全世界展播,並通過參加國際大賽、參與國際展映、評選“金目獎”等後續活動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文化體驗與影像創作實踐項目,迄今已經舉辦九屆,已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喬治亞、印度、新加坡、南韓、以色列、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等60個國家77所高校610名青年參與,出色完成609部短片,共獲100余項國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