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畢業典禮上,北大請來不少知名老學長一起為畢業生加油囑咐,他們之中有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北大文科資深教授、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等。
據了解,今天是北大校長郝平上任後首次為畢業生帶來“最後一課”,他寄語即將走出校園的年輕人,要做永遠向上的青年。
“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著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郝平表示,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事的定力。
回望北大,他説道,今年是北大建校121週年。121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之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説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托舉著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托舉。”
他告訴畢業生們,要堅守立身處事的定力。“孫中山先生説,‘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知道怎麼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心,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最大的定力。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121年的血液中,是我們永遠的追求和永遠向上的定力。”
他還強調,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有人説這是浮躁的時代,浮躁讓很多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裡我想對同學説的是,堅持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他舉例説,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著老校長當年親自刻的教材。
同時,當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資訊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幾年來同學們在北大收穫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他期盼,畢業的同學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