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速遞!2019北京中考語文試卷專家全解析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吳雨航 | 時間: 2019-06-24 | 責編: 吳雨航

中國網北京6月24日訊 今年是北京市實施中考改革新方案的第二年。面對新的改革方案,今年中考語文試卷有哪些延續和變化?5位基教研專家為大家解析2019北京中考語文卷的特色和亮點。

堅持立德樹人導向,體現中考的育人功能

試卷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重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發揮中考試卷的育人功能。試卷中德育功能的體現主要表現在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煥發學生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感。同時注重立德樹人的時代性,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當下的發展,認識自身所承擔的歷史責任,立志成為未來祖國建設的棟樑之材。

【參考例題】

一、基礎·運用中的第6題:就四幅西安碑林書法圖片,對這四幅書法作品的欣賞,進行判斷,進而在對書法作品的欣賞評價過程中,産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敬意,進而啟迪學生傳承優秀文化、承擔歷史責任的使命感。

【參考例題】

文言文選擇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不畏磨難,要經得起考驗,接著用兩則連結材料,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在題目完成的過程中,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參考例題】

現代文閱讀材料當中選擇的是精準扶貧材料,在材料中選取了最新的材料“延安”地區整體性脫貧,進入試題,充分反應時代的變化與當前的偉大成就。

【參考例題】

在現代文閱讀試題中,突出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英雄業績。試題將涉及材料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融為一體,旨在引導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英雄業績時時不斷地在影響著教育著我們。

體現學科特點,注重語言實踐,核心考查學生的語文功底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試卷的綜合性體現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不同領域的相互綜合,也體現在不同能力的相互綜合。

【參考例題】

“基礎·運用”板塊借助閱讀材料考查對詞語的理解與使用,在閱讀的基礎上完成句子的修改;在閱讀板塊中結合具體語境考查語句的理解與運用。

在試卷中注重體現實踐性,既是學科特點的要求,也與語文學科提高學生素養的課程目標相一致。試卷在語言實踐方面,注重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圍繞考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命制試題。試卷特別重視設置情境,提出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試卷設置了在學校開展“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大的學習情境,以主題活動為線索,採用擬寫講解詞、解説文物內涵、為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撰寫前言等形式,全面考查學生掌握字、詞、句、修辭、標點等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試題與學生生活進一步貼合。

注重考查語文基礎,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

試卷注重考查學生應知應會的、生活中用得上的和未來自身發展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掌握筆順、古詩文的背誦默寫、閱讀和寫作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等,都是最基礎的內容。試題在靈活多樣的形式中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

【參考例題】

在現代文多文本閱讀,通過對詞語的辨析,考查考生對一段文字精準概括資訊的能力。這一題,既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但打破常規,不止于簡單機械記憶,而是在對文字增強敏感的同時與高階的概括能力考查融為一體。

【參考例題】

古詩詞閱讀重點考查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以及與本首詩相關內容的積累;名著閱讀不限定某一部作品,更關注學生在廣泛閱讀基礎上獲得的啟迪,讓興趣引導學生的閱讀,力求多讀書、會讀書、善思考、有讀書興趣的學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試題重視考查學生的閱讀表現。在《天上梯田聽古歌》一文的考查中,要求在文字的把握中,理清文章的脈絡,要求對兩處梯田的描寫進行深入鑒賞。試題考查先要發現,然後再進行言説闡釋。深入立體考查學生閱讀認知,充分給予學生個性化多元的角度,可以在內容、情感、語言、手法等多個維度展開閱讀鑒賞評價。

關注語文素養,重視思維品質

對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考查,是2019年中考語文試卷的一項重要內容。閱讀和表達是語文素養中最基本的內容,試卷在這方面加大了考查力度。試卷在以往關注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如整體感知、提取資訊、歸納概括、形成解釋、拓展遷移等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對思維品質的考查。

【參考例題】

在文言文閱讀考查中,將課內的“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與課外的趙襄子、隋煬帝進行比較閱讀,鼓勵學生從中體會在憂患中奮發崛起的、歷經挫折,不墮其志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對多則文言文材料進行主題思辨、資訊提煉的能力。

【參考例題】

作文板塊,其中一篇作文設想你是漂泊其他星球的地球人,或是外出遇險的動物,或是消逝的一片森林,或是流失異國的文物……這個題目既有對星際天體遭遇的關注,又有動植物、環境關照,也有民族歷史愛國情懷等內容涉及,設題開闊,對學生的思維力度提出要求。在考查學生思維品質方面,既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又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

基礎·運用

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基礎·運用”部分,與以往相比,呈現出以下特點:

1.立足新時代,凸顯優秀文化導向。

這一版塊圍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絲綢之路”選取試題素材,由此引入“一帶一路”的相關內容,設置相應題目。學生在閱讀試題材料和題目時,既能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又能關注到社會生活;在完成題目作答過程中,也逐步完成由對材料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2.更注重情境設置,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關注學生真實體驗。與以往語文中考試卷相比,2019年“基礎·運用”版塊依託“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主題學習活動,設置了到民族文化宮和國家博特館參觀的真實情境,這樣的參觀活動就是學生真實的學習生活。題目中出現的以志願講解員身份擬寫解説詞、閱讀展覽前言、讀懂展覽的宣傳海報含義、圍繞活動推送公眾號等要求,也是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經常出現的語文活動要求。這一版塊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情境設計更為真實,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真實體驗。

3.充分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注重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考查。這一版塊涉及到字音、字形、詞語理解、標點符號使用、修辭、對聯、文學常識等語文基礎知識,但並不是考學生的機械記憶,而將語文知識放在具體語境中考查。例如考“載”字讀音、“溝通”“延續”的字形,不是機械記憶,而是將詞語放在文段語境中,學生根據文本材料內容和詞語意義,選出合適的答案。再比如,第4小題考學生對展覽海報上“殊方同享”含義的理解,給出了“殊方”在字典中的含義,也提供了展覽的具體內容,學生根據參觀的情境和詞語含義,寫出自己的理解,這是對語文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書法作品的內容也更為豐富,選擇不同的能體現各書法字體典型特點的書法作品,引領學生欣賞書法作品,感受傳統文化之美。試題材料的選擇和題目的設置關注到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要素,也充分體現出注重考查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特點。

古詩文閱讀

古詩文閱讀是去年中考的新板塊。今年與去年保持一致,依然分為:默寫、古詩詞閱讀和文言文閱讀三部分。試題延續了去年的正確導向和基本考查方式,同時又有所突破。

古詩文默寫部分,考查了古詩文閱讀積累。課內古詩文默寫強調落實,考查了古文和古詩;課外古詩默寫強調拓展,試題以中國傳統建築為話題,聯想帶有“亭”“樓”“閣”的古詩,允許有一個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替代,給學生搭建了展示課外閱讀積累的平臺。默寫題第一次配以插圖,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古代建築文化,進入詩歌情境。

古詩詞閱讀部分,考查了學生對古詩內容和形式的理解。試題選取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兩首詩都是唐代送別詩。試題一方面考查詩歌抒發了什麼情感,一方面考查如何抒發情感的。既考查了古詩的內容,又考查了古詩的寫法,對今後的古詩詞教學有引導作用。

對文言詞語的考查,今年延續了去年將文言詞語和現在還在使用的成語進行比較,引導學生不僅關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區別,更要關注二者之間的聯繫,感受漢語一脈相承的特點。

對文言句子的考查,今年延續了去年沒有讓學生背誦譯文,而是讓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文句的做法。進一步強調文言文教學不是為翻譯而翻譯,而是為文章的理解而理解字詞。這種考查引導學生明白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更符合語言的特點;這種考查引導教學從模式化的翻譯中脫離出來,更符合《課程標準》中“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要求。

對文章內容理解的考查,今年延續了去年的做法,又有所創新。試題選取了課內出自《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取了課外《呂氏春秋》中趙襄子的故事和《貞觀政要》中隋煬帝的故事。三則材料,一則是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一則講憂患使之生的故事,一則講安樂使之死的故事。兼顧不同文體、不同內容。《孟子》文章引出了後面兩個故事,而後面兩個故事正是對前面《孟子》文章觀點正反兩反面的例證,這是把文言文閱讀和議論文閱讀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很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選文從多方面使學生感受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民族精神。無論是國家、集體、個人,要想成功,都要懷有憂患意識,都要經過磨煉,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試題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傳統文化,在素材的閱讀中完成價值判斷,以期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總之,古詩文閱讀試題更加關注學生的古詩文學習體驗,把知識和方法放到閱讀理解之中去考查,而不是點對點的記憶背誦。注重學生的體驗、欣賞,而不是死記硬背地去記知識、背翻譯。這樣的考查更貼近學生應有的古詩文閱讀,比以往的考查更真實、更紮實,有利於初中古詩文教學從學生的“所思所想”向學生的“應思應想”邁進。

現代文閱讀

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試卷,在現代文閱讀方面,繼續堅持體現核心價值觀,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命題素材的選擇突出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蘊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例如,現代文閱讀(一)選用“脫貧攻堅戰”主題的材料,體現了國家在脫貧攻堅戰以及精準扶貧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突出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渡難關的奮進的精神。現代文閱讀(二)《天上梯田聽古歌》中,記敘的哈尼梯田是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文章突出了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家園的可貴品質。現代文閱讀(三)以“中華民族的英雄”為話題,強調英雄是“解黎民于倒懸,救國家于危難”的傑出之人。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

現代文閱讀試題整體穩中求進,注重考查學生閱讀的基本能力。關注學生在提取概括資訊、分析文章基本層次、欣賞文學作品語言等基本的閱讀能力,例如現代文閱讀(一)中17題 “整合”與“集合”兩個詞語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學生需要結合語境提取必要的資訊,才能做出準確判斷。

試題的命制注重引導課堂教學,落實核心素養。例如現代文閱讀(二)中20題,學生需要先根據試題的提示,比較後找到共性,再從內容、語言、情感、手法等方面選擇其一加以分析。體現了“課標”要求的能夠感受和欣賞文學作品,更強調了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前提下獲得審美感受和體驗。

試題命制體現學科能力,注重開放性和過程性,注重為學生表現自己的學識搭建平臺。例如現代文閱讀(三)中24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所長,選擇詩句來談自己對作者英雄品質的認識。學生既要領會文章中對於英雄品質的闡釋,又要結合詩人的精神和詩句的內容加以説明。可見功夫還須下在平時,厚積方能薄發。

異曲同工寫心聲

——2019年北京語文中考作文試題評析

今年北京語文中考為考生提供了兩道作文試題以供選擇:一個是寫實的“北京,這裡有我的_____”,另一個是虛擬的“我終於回來了”。兩道試題,一個關照現實生活,一個激活想像空間,看似取向不一,實則異曲同工。總體來看,兩道試題的同質之處突出在三點:

一是立德樹人家園情,突出育人價值。題目一以考生共同生活的城市——北京作為寫作素材的來源、故事敘寫的背景與情感抒發的對象,讓學生能從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所學所悟出發形成文章,在思維的過程中內化和昇華“熱愛北京”“難捨北京”的情感,在寫作的歷程中沉澱和熔鑄“因北京而自豪”“為北京而奮發”的精神。題目二“我終於回來了”,雖只簡單6個字,但重歸家園的欣喜之情躍然其間。較之題目一,本題確定的“家園”場景和對象更為具體細微。在提示語的引導之下,珍愛地球家園,情係生養林野,難捨綠水青山,眷戀文化故國……這些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幾經陶冶的情感都會在寫作時得到喚醒和加深。

二是多重空間任馳騁,突出服務理念。作文命題的最佳境界是為每一顆不同的心靈提供自由呼吸和跳躍的空間。“寫作”大題在考察時提供一大一小兩個“家園”作為寫作對象供選擇,考生可以宏達敘事,也可以細數心懷。題目一“北京,這裡有我的_____”採用開放形式命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自己最深刻的情感體驗、最熟悉的情境領域、最擅長的表達方式來展開寫作。題目二中設計了4個敘述主體,一是漂泊外星的地球人,二是外出遇險的動物,三是消逝的森林,四是流失的文物,為展開想像提供了豐富的角度。可以説,每一個題,每一句話,都是在為考生書寫心靈、展示自我而服務。

三是關注生活重積累,突出語文正道。題目一看似寬泛,但學生的日常都沉浸在北京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北京現代的科技、深厚的文化、海量的資訊、火熱的生活都應該是學生時刻關注的。題目二要求展開想像,看似有難度,但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類似的“資訊源”:春節大熱的中國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日常閱讀的動物童話故事、“三北”治沙讓大漠重現蔥綠的成就、義大利歸還中國文物的新聞……兩道作文題,向人們再次重申:通過豐富的閱讀積累素材,通過勤奮的思考打通讀寫,這是寫作成功的正道。

以家園情懷為寫作主題,以豐富選擇為表達出口,以讀寫關聯為內在邏輯,2019年北京語文中考試題展示了新時代的新探索、新發展。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高級教師 連中國

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  高級教師 李蕾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 高級教師 吳東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 高級教師 富霄菱

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 特級教師 郭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