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要聞 >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高校紛紛貢獻“智慧方案”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吳雨航 | 時間: 2019-06-13 | 責編: 劉昌

中國網陜西6月13日訊(記者 吳雨航)12日上午,教育部在陜西省咸陽市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2018年末印發的《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工作進展及成果,會上,三所高校分享了實際的案例和經驗,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紛紛貢獻“高校方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是提高産能的重要一環,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在會上表示:“我們現在有不少的成果,總體轉化率還不太高,相對來説農業農村領域成果轉化率還是比較高的,很多的成果都已經變成了産品、商品,變成了現實的生産力。但從整體來説我們還要提高轉化率。”

在這方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構建政府推動,以大學為依託,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幹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介紹,學校已經在全國15個省建立産業試驗示範站27個,示範基地46個,科技示範園100多個,有效破解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難題,被譽為“高校服務社會的一面旗幟”。

“下一步,學校將繼續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助力深度貧困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推動按縣域、鄉域建設鄉村振興示範樣板,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可複製、可借鑒的新模式”吳普特説道。

華中農業大學:打造農業智庫 開展全方位諮詢服務

據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介紹,學校整合多學科的力量,打造新型智庫,著力提升政府、産業的決策支援能力,在國內率先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校自主科研創新基金設立鄉村振興項目11個、定點扶貧項目29個,圍繞糧食與種業安全、綠色健康養殖、農村環境保護等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主題,開展了全方位政策研究並提出的諮詢建議,向各級政府和各産業提供決策諮詢報告110余份,開展智力服務項目412項。

放眼全國高校,至今已成立鄉村振興相關的研究機構百餘個。高校搭建“鄉村振興戰略論壇”等平臺,組織開展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交流,通過深入開展政策研究和理論創新,為政策制定提供支撐。

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模式將扶貧扶智緊密結合

高校不僅授人以魚,還授之以漁,既要組織專家、教授深入縣、鄉、村一線解決實際問題,又要開門辦學加強基層培訓服務。

中國農業大學李福鎖教授帶領師生團隊以“科技小院”為依託,高度重視農民科技培訓和培養農村科技人才,零距離服務鄉村振興取得了明顯成效。

“‘科技小院’模式,用面對面講課、田間觀摩、科技長廊、科技衚同等多種方式向農民普及農業技術,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他們自我提高的能力。例如在山東樂陵市通過科技攻關,著力解決當地優勢産業——金絲小棗裂果的品質問題,推動了當地金絲小棗産業的發展,同時開辦了網上銷售渠道,帶領農民網路銷售,創立“百年福棗”品牌,促進農業産業和文化産業的結合,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李福鎖分享到

此外,學校的科技人員與農民面對面服務,在過去的十年間,開展和組織了1.4萬多個培訓班,2.1萬多個田間日活動,6000多場田間觀摩會和發放了33.7萬份宣傳冊。實現了增産增收和環境保護,為脫貧增收、轉變發展方式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