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高校 >

長江師範學院著力培養一流“新師範”卓越教師 助力鄉村教育

來源: 華龍網 | 作者: 何婷 | 時間: 2019-05-28 | 責編: 吳雨航

今年3月,作為長江師範學院“平安村教工程”支教志願者,何艾蓮來到石柱縣中益鄉中心小學開始頂崗支教,在她之前,已經有3名學生來此任教。

中益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在這裡,何艾蓮燃燒著自己的青春,將智慧和汗水揮灑在這片鄉村的土地上。于她而言,與孩子們一同成長,感悟收穫,是最幸福的事。

何艾蓮的幸福經歷是萬千紮根鄉村教育的長師學子的縮影,也是該校探索“新師範”辦學路徑、堅守“治學促鄉”辦學傳統的生動注腳。

數據顯示,在渝東南5個區縣中,任教的長師畢業生佔教師總數的54.94%;近4年,赴“三區”(渝東南少數民族聚居區、三峽庫區、武陵山連片貧困地區)中小學任教的畢業生有2752人;“特崗教師”人數居重慶高校榜首……廣大長師畢業生成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2019年中國平安“村教”工程重慶志願者出征儀式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文學院2015級卓越教師班專業實踐指導老師聘任儀式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時代使命

扛起渝東南地區鄉村教師培養責任

在新時代教師教育的新要求、新研究、新實踐的背景下,長江師範學院以一所地方師範院校的使命擔當,率先在重慶啟動“新師範”建設行動計劃,這將對重慶、乃至西部地區教師教育的新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培養“卓越教師”,服務“三區”鄉村教育,既是學校著力打造高水準教師教育培養體系的一個良好契機,更是學校探索“新師範”發展的一種回應。

學校聚焦“三區”鄉村學校師資需求,大力推進學科專業轉型、人才培養目標轉向、人才培養方式轉變,瞄準鄉村學校需求佈局學科專業,加大鄉村中學教師培養力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深化教學範式改革,加強鄉土情懷教育。

從破解“城鄉教育統籌乏力、教育資源流動不暢”的困境入手,學校與“三區”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長江師範學院—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城市優質學校—農村薄弱學校”四位一體的教師教育共同體(UGSS)。大四學生在優質中小學實訓兩個月,深入渝東南鄉村學校開展為期半年教育實習,置換農村中小學教師“回爐”培訓,教師教育實現“三大轉移”:教學理論學習場所轉移到中小學課堂;班級管理知識學習和能力養成轉移到教育實踐案例;教材分析與課改理念學習轉移到“四課”訓練。學校獲批市級統籌城鄉發展教育改革試驗區。

面向“三區”鄉村小學教師崗位“知識-能力-素質”的具體要求,學校形成了小學全科教師、小學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英語教師、體育教師、美術教師和音樂教師全培養態勢,突出一專多能培養,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小學教師。

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7級卓越教師班校外兼職導師聘任儀式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學生到鄉鎮學校開展教學實踐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模式探索

創新“四雙”卓越教師人才培養

提及“卓越教師班”,要追溯到2015年,在教育部的“指揮棒”下, 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破舊立新,開設了“卓越教師班”,“當時實驗班人數限定32人,建立淘汰機制,實施動態管理。”教務處副處長湯鵬主説。

該班實行嚴格管理,設立專職導師,對學生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基本素養進行嚴格訓練;聘請中學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改革課程體系,持續共建課程。通過諸多舉措,培養了一支下得去、扎得穩、扛得起的“子弟兵”。

文學院的生動實踐,點燃了全校師生的熱情。學校全面啟動了卓越教師人才培養計劃,開設校級“卓越教師班”,從全校師範生中選拔具有發展潛質的學生,開展卓越教師培養。一時間,全校學生紛紛踴躍參加。

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學校堅守“以師為師、師從師出”教師教育理念,推進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深度融合、有機銜接,探索“學科專業+教育專業”的“雙專業”教育、“校內教師+校外名師”的“雙導師”指導、“共性培養+個性培養”的“雙路徑”成長、“小教全科+其他教師教育專業”的“雙類別”培養的“四雙”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卓越培養、協同培養、分類培養,著力提高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品質。

為了滿足學生的實訓需求,學校斥資千萬元,打造重慶市級教師教育實訓中心,滿足全校12個本科教師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教師技能競賽、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年受益學生數超6000人,年均實訓30萬人時數以上。

長師一畢業生在中益鄉中心小學任教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成果顯著

過半畢業生選擇到“三區”就業

今年3月6日,長江師範學院學術報告廳氣氛熱烈,2019長江師範學院-中國平安“村教”工程支教志願者出征儀式在這裡舉行。

來自小學教育、物理學、歷史學、化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學、美術學等師範專業22名支教志願者鏗鏘宣誓,奔赴“三區”的酉陽、彭水等10個區(縣)鄉村學校,開展為期四個月支教志願服務。

據了解,中國平安“村教”工程旨在重慶推動實施“4+1”計劃,開展“學校援建”、“校長培訓”、“教師培訓”、“支教行動”四個扶貧工作,改善重慶貧困地區的教學品質,助力學校教學水準提升和師資能力建設。

這既是學校持續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探索“新師範”辦學路子的重要經驗,也是學校發揮教師教育優勢助力渝東南教育扶貧的縮影。

近3年來,學校1975名學生到鄉村支教,過半畢業生選擇到“三區”就業,成為推動鄉村教育改革的生力軍。2008屆畢業生周曉琳作為彭水縣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當選十八大代表;2013屆畢業生石君作為石柱縣沿溪鎮扶貧專幹當選十九大代表。師範畢業生在基層學校有著“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良好口碑,學校也因此被譽為“三區”教育子弟兵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