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開始,長江師範學院“鄉村振興百村行·百名博士走訪基層”系列主題教育實踐研究活動成為了全校、全市、乃至全國熱議的焦點。
究竟是怎樣一個活動,能引起如此轟動?據了解,“鄉村振興百村行”活動是長江師範學院利用寒假時間,整合校內教學、科研、黨建資源,組織100名博士帶領100名大學生,深入100個典型鄉村開展系列調研、宣講、技術服務的活動。
這是長江師範學院立足區域、紮根鄉村辦學的生動實踐,是對啟動建設“新師範”、奮進新時代的有力回應。
“鄉村振興百村行·百名博士走訪基層”系列主題教育實踐研究活動啟動儀式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2018全國農作物安全生産青年學術論壇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百名博士帶隊“出征”
去年2月2日至8日,長江師範學院武陵山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博士教授調研團一行10人,冒著零下酷寒,沿烏江而上,聚焦鄉村旅遊與民族文化開發,探訪渝黔兩地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村寨,感受鄉梓情懷,調研鄉村振興實踐。
渝東南和黔東北是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文化豐富。本次調研博士們主要探訪了彭水、沿河、務川和道真等少數民族自治縣,深入鬱山古鎮、鞍子苗寨、羅家坨苗寨、阿篷江土司遺址“草圭堂”、龍潭古村(仡佬之源景區)、道真儺文化博物館、中國儺城和洛龍大塘仡佬民族文化村。
博士們帶著疑問深入鄉村,7天時間裏,行程700多公里。探訪民族村寨9個,走訪縣鄉政府3處,對接企業2家,回收調查問卷200余份,為學科研究收集了可貴的樣本數據。
隨著一串串沾滿泥土的腳印不斷向前延伸,一條條充滿活力的鄉村振興之路也逐漸明晰,而“築路者”們也滿載收穫返回校園。
青年學生們沿著這條路,邊學習邊觀察、邊觀察邊思考、邊思考邊實踐,既在與博士的互動中收穫了新知,又在與農民的互動中增強了擔當意識,從社會發展的旁觀者變成立志報國的開拓者。
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沿著這條路,觀察鄉村、研究鄉村、服務鄉村,在積極開展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新型環保技術培訓、基層治理知識普及的同時,不斷凝練鄉村的中國經驗和解決鄉村中的中國問題,獲得學術題材,提升學術能力。
而長江師範學院,則沿著這條路實踐“360度”全方位育人和“治學促鄉”辦學理念,踐行“守望鄉村,振導鄉邦”的使命,人才培養品質與學校發展雙雙獲得提升。
調研員積極調研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現代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開展“科技支農”活動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鄉村振興”不“空談”
黨的十九大吹響“鄉村振興”的號角,為新時代“三農”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長江師範學院立即響應,並高起點推出了“鄉村振興百村行”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作為服務三峽庫區、渝東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和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地方高校,長江師範學院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治學促鄉”理念,自覺將人才培養的落腳點、科學研究的興奮點、社會服務的聚焦點融于“三區”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全力培養有責任擔當、有鄉土情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成立了由黨委書記彭壽清教授任組長,宣傳、學工、團委、院係、科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組建了業務專家組和執行指導組,既有效增強了組織合力和協作力,又切實提升了活動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學校引導師生關注國家戰略,認識國情、市情,感受鄉村之美,理解鄉村之變,探究振興鄉村之道。以理論武裝為抓手拎起教育活動的總綱,面向師生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宣傳教育活動,系統領會新思想“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邏輯體系;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出的新要求;講請楚“兩個十五年”的目標裏所蘊含的“奮鬥精神”。
增福鄉與長江師範學院簽訂校地合作協議,推進鄉村振興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育人效應持續釋放
現如今,“鄉村振興百村行”活動持續進行,所激發的效應持續釋放。
活動發起人姚茂華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提交的資政報告《在巫溪縣打造我市扶貧教育基地體驗基地的建議》得到重慶市領導的肯定性批示;黃賢峰、黃海燕同學正在籌建重慶市“百村數據庫”;宿夢潔等同學提出了“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對策;張瑩、石雪棋等同學著手構建“村校通”網路平臺;傳媒學院師生策劃並實施的重慶市首屆“增福土雞文化節”運用傳媒資源,推進鄉村産業發展。專家組針對留守兒童的食品安全問題,聯合市團組織、市食藥監部門在全市深度貧困鄉鎮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師生們在系列實踐教育活動中,深化了對鄉村的認識,昇華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感情,堅定了理想信念。有學生總結到,“今天我們這一代青年趕上了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我們理應在鄉村振興中貢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鄉村振興路上的時代先鋒”。
長師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砥礪奮鬥、披荊斬棘,不僅給青年學子以極大的思想啟迪,也積累了學術題材,提高了科研學術能力,確立了人生坐標。數據顯示,首期100名調研員中已有11名學生考取了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
“學生的成長讓我們欣喜,讓我們對後續的長期化、系列化、品牌化運作充滿信心。”重慶市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主任熊正賢博士欣喜地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