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荔枝龍眼産業技術體系和長江師範學院共同發起了長江上游晚熟荔枝龍眼産業扶貧活動。
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廣西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們,走進重慶涪陵、永川,為果農們進行技術指導服務和地區産業規劃,並聯合發起科技扶貧倡議書。
這是長江師範學院立足“一山兩水”地理坐標,對接“4大産業”發展要求,實施科學研究“攀登計劃”、學科建設“高峰計劃”的一個縮影。
長江師範學院以“新師範”建設為契機,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遵循重慶市“8+3”首要計劃,提高學科與産業對接度,通過一流學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為把學校全面建成應用型高水準師範大學提供重要支撐和堅強保障。
2018國家自科、社科基金獲突破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長江上游晚熟荔枝龍眼産業扶貧活動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關鍵詞:學科建設
突出地域特色 堅持創新驅動 夯實理論基礎 實現一流目標
據了解,目前,長江師範學院擁有“十一五”重慶市重點學科1個,“十二五”重慶市重點學科2個,“十三五”重慶市重點學科4個,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設有58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其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市級特色專業10個,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
針對新時代、新師範,長江師範學院確立以解決“三區”(武陵山連片貧困地區、三峽庫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聚居區)及重慶教育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學科建設導向,構建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模式,建立“協同聯動、責權統一”的學科建設制度,形成“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學科評價體系。
為此,學校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遵循重慶市 “8+3”首要計劃,服務重慶發展需求,厘清學科建設發展思路,提高學科與産業對接度,通過一流學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提升學科建設水準,增強學校綜合競爭實力。
在學科建設層面,學校堅持“突出地域特色、堅持創新驅動、夯實理論基礎、實現一流目標”的總體建設思路,深入實施“學科對接産業”戰略。
學校以市級重點學科建設為依託,聚焦“三區”教育發展,根據教育學科的學術研究方向和已有科研成果,圍繞教育學原理、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課程與教學論三個方向開展建設。
此外,貼近“三區”所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綠色行銷、生態旅遊與人文融合、綠色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資源環境等方向,發展工商管理學科、資源環境學科建設等急需學科。
長江師範學院“新師範”建設新聞發佈會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關鍵詞:科研創新
科研賦能 激活“新師範”“基因”
在“新師範”背景下,學校始終注重提升科研水準。立足“一山兩水”(武陵山、長江、烏江),成立了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武陵山片區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重慶市生態環境多源監測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級人文研究基地(平臺)。成立長江上游龍眼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頁巖氣智慧感知技術實驗室、中藥材産業技術研究院、涪陵榨菜産業技術研究院等産業技術研究院,對接重慶市龍眼荔枝、頁巖氣、中藥材、榨菜等四大産業。
在建立科研平臺的同時,學校不斷創新科研體制改革,先後出臺了《科研業績認定與量化計分辦法》《優秀科研成果獎勵辦法》《科研績效實施辦法》《關於進一步支援橫向科研項目研究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改革力度大、含金量高,為創新驅動注入了新動能。
相關數據顯示,近6年來,長江師範學院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5個;僅2018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項目28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956篇,年均增長10.4%;先後獲得30余項政府科研獎,展現出一幅生機蓬勃的學術圖景。
專家組實地查看特晚熟榨菜材料田間生長情況並實地測産,聽取了劉義華研究員代表課題組對項目研究情況的彙報 長江師範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關鍵詞:人才強校
優質師資護航 “新師範”學科對接産業
學科對接産業,自然離不開優秀師資隊伍。
長江師範學院圍繞6大學科專業集群,打出人才強校“組合拳”——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應用型教師隊伍培訓計劃、優秀青年教師隊伍培養計劃,以及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工程、人才隊伍能力提升工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體系建設工程,努力打造學科建設高端人才隊伍、高水準創新研發團隊、教學名師群體及先進技術應用骨幹力量。
在“新師範”背景下,學校既改革發展又廣納賢士,既“引鳳築巢”又“築巢引鳳”。為讓人才留得住、有發展,學校大力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支援青年教師出國訪學、晉職晉級、挂職鍛鍊……以政策供給釋放人才活力,以任務導向激發人才潛能,以氛圍營造促進人才成長。
通過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近3年時間,學校就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250多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穩定在370人以上並以較快速度增長。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數量充足、適應應用型高水準師範大學建設要求的師資隊伍茁壯成長,為學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