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高校 >

如何將專業集群建出世界水準?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結構+資源+機制”綜合驅動

來源: 華龍網 | 作者: 蒲思靜 | 時間: 2019-05-28 | 責編: 吳雨航

2018年5月,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將原有的11個實體性學院和2個功能性學院,調整為8個實體性學院和3個功能性學院,以大數據和智慧化為背景,對原有學院及專業進行改造升級。這次“改革”是使命驅動下的改革,也是學校“雙高”創建的必然跨越。

經過一年的思考,學校最終將目光聚焦在重慶“芯屏器核網”智慧全産業鏈目標上。通過對接“産業鏈”“技術核”“職業域”,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智慧製造為骨幹,打造面向世界水準、全國一流、區域領先、重慶特色的8個專業集群體系。

“結構”內核

實現“産業鏈”“技術核”“職業域”全對接

早在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就啟動了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建設500個左右的專業群。然而,專業如何成群?建好後如何形成長效機制?這些問題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層面都還沒有統一“答案”。

2018年,作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開始在專業群建設上著手“升級版”。但不管怎麼“升級”,集群式專業結構依舊是需要最先確定的核心主題。

“高校轉型的關鍵在專業,但核心在人才培養。”副校長龔小勇説。“産業轉型升級與集群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結構和品質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專業集群對接産業集群,是滿足産業發展對多樣性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

根據重慶市著力發展人工智慧、積體電路、雲計算和工業網際網路等産業的區域背景,以電子資訊為特色的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想通過優化專業佈局,打通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讓高校與經濟社會緊密融合,為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服務。

對此,學校以鏈成群、以核成群、以域成群,將原有11個實體性學院和2個功能性學院,調整為8個實體性學院和3個功能性學院。以大數據和智慧化為背景,對原有學院及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實現了專業與重慶市主要産業集群對接率達到95%以上。

在這之後,如何讓專業群實現有機融合、如何發揮核心專業群作用等問題同樣值得關注。結合辦學優勢,學校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為代表,重點建設電子與物聯網、人工智慧與大數據、資訊通信技術、汽車與智慧製造、電商物流5大專業集群。

“資源”支撐

校內外資源優化整合 實現效益“最優解”

專業重新歸併謀劃的背後,是教師和教學資源整合的訴求。“以往,專業和學科交叉融合大,學院分得太細、太窄,招聘的老師和購買的設備都差不多,就容易造成資源浪費。”龔小勇説。

集群式專業結構形成以後,優化現有資源配置被提上了日程。學校從教學組織、師資隊伍、實驗(訓)基礎設施、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了重新“排列組合”。

由原電腦學院的資訊安全與管理、雲計算與應用等專業和原軟體學院的軟體技術、移動應用開發等專業組建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專業群,進而成立的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學院,在師資隊伍、實訓基地等資源整合上嘗到了“甜頭”。

“以前我們高層次人才有限,現在專業集群的資源整合為我們帶來了一大批‘精兵強將’。”學院院長武春嶺説。這批擁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和過硬科研能力的教師通過實訓室、實驗室的整合,為教學工作和創新研發提供了優質發展的“溫床”。

除了對內整合,學校也對外部資源進行了梳理。學校採用校企資源融通、“雙導師”互聘等形式,開展“1+1>2”混合所有制辦學,校企共建産業學院試行“一院兩制”管理模式,實現深度融合。

據了解,學校先後與長安集團共建了“長安汽車大學智慧製造工程學院”,實現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聯合;與華為公司共建了“重電-華為ICT學院”,聯合開展認證培訓、留學生培養等。

重電-華為ITC學院成立儀式簽署儀式

根據重慶市大數據智慧化産業發展需要,學校要求8個重組的學院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産業學院,以龍頭企業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成立專業聯盟,整合校內外資源。目前,已經建立8個産業學院和7個專業聯盟。

“機制”保障

治理結構改革為改革裝上“驅動器”

對武春嶺來説,由兩個學院整合而成的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學院在管理等方面並不容易。“整合不是簡單地換名字、換牌子,而是要按新形勢重新思考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課程平臺等內容。同時,還要打破制度壁壘,形成校內外、群內外共建共用的資源體制機制。”武春嶺説。

在人才培養上,學校深化“大專業進、小專業出”的專業群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滿足企業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按專業群(大類)進行招生,學生入學不分專業,按專業群進行培養,入學一年後根據自身興趣或職業傾向在專業群內主修一個專業,輔修一個專業。

與之相匹配的,還有“公共基礎平臺+專業群通用基礎平臺+專業方向模組+專業選修模組”的課程體系。其中,專業方向課程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學生完成規定的學分後,可獲得兩個專業的畢業證書,增強了學生的競爭力。

學校還以專業群為單位組建“卓越人才培養試點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完成基礎平臺課程後,結合培養目標個性化定制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

另外,學校還實施了“工匠工坊支援計劃”,各專業群以項目團隊為單位申報,結合創新創業項目、現代學徒制項目等各類建設項目,培養一批卓越技術技能人才。

在專業聯盟的基礎上,學校牽頭成立重慶電子資訊職教集團,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與企業和兄弟院校互通資訊、發揮優勢,多方共贏,建立職教集團、專業聯盟、産業學院“三位一體”的産教融合體系。“學校允許各二級學院大膽探索校企合作運作機制,凡是政策沒有限制的,都可以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