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北京5月21日訊(記者 劉佳)20世紀末,美國巨制科幻大片《機器管家》的上映還讓不少人嘆為觀止——感嘆未來科技的超現實,並對機器人存在於人類生活感到遙遙無期。時光流轉,科技騰飛。20年已過,如今,機器人不僅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更將在未來不久的一段時間內與我們的生活緊密交融。機器人製造業也將成為一批新型科技精英的主攻事業,成就他們與人類的幸福人生。
未來已來,實幹不止!
這項成就人類福祉的“機器人夢”,或許將從這裡開始——
它有“最硬核”的辦學歷史: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工業機器人研究,于1980年研製成功中國首臺工業機器人並穩定應用於工業生産領域;
它有“最硬核”的辦學積澱:近3年,先後承擔多項重大研究計劃;
它有“最硬核”的專業智囊:中國科學院中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韓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在內的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聘為研究院兼職教授;
它有“最硬核”的師資團隊:國家傑青、中科院“百人計劃”研究員擔任院長,“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IEEE Fellow學者來院講學,部分被聘為研究院兼職教授;
它有“最硬核”的實踐配置: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器人平臺為機器人工程專業建設提供了試驗和應用實踐的平臺和基礎技術保障
……
僅僅常態,已是“優秀”。
它就是——
北京科技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
硬核師資:機器人工程領域頂級專家領航學院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
喬紅,國家傑青,中科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北京科技大學智慧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科技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市機器人“手-眼-腦”融合智慧研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當選2019年IEEE Fellow。當選並連任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的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RAS)最高管理委員會委員(全球委員會成員18人,為中國籍學者首次當選)。
作為近年學校重點培育方向,機器人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可謂不俗。專業依託校智慧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擁有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IEEE Fellow、北京市教學名師等組成的實力雄厚、年齡結構合理的高水準師資隊伍。
硬核設備:千余精尖設備加速産學結合
北京科技大學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
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器人平臺為機器人工程專業建設提供了試驗和應用實踐的平臺和基礎技術保障,研發並購置包含ABB雙臂操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主動反射鐳射精確定位傳感系統等50余臺(套)。
此外,北京科技大學MEI機器人團隊實驗室具有加工製作室、實驗調試間、比賽訓練場地共計400余平米,通用機電加工製作設備工具1000余套,可以為包括機器人工程專業在內的本科生開展SRTP項目和機器人競賽綜合實踐提供良好條件。
硬核培養模式:中科院做“後臺”打造高端課程
北京科技大學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
機器人工程專業實行“頂天立地”的人才培養模式。向上瞄準國家戰略,與人工智慧、類腦計算、新材料等“新工科”學科交叉融合,接軌國際知名學校,保證人才培養的時代性、行業性。下接地氣,産學研合作協同,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大學順德研究生院人才培養平臺和地理優勢,面向智慧製造、國防、服務機器人等産業化應用展開探索。
學生主要學習掌握機器人的理論及專業知識,專業核心課程有數字信號處理、機器人學、機器人傳動控制、數字圖像處理、機器視覺等。
機器人工程專業還將實行小班教學,由國際知名機器人專家、IEEE RAS管理委員會委員(全球委員會成員18人、為中國籍學者首次當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喬紅擔任班主任,學院還將為高年級本科生搭建中科院自動化所實踐平臺。
憑什麼自信——三大優勢領跑業界
北京科技大學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
北京科技大學在機器人教學、科研方面已有長期的歷史沉積。教學、科研、實踐三大優勢明顯:一是具有長期的教學積累。北京科技大學是全國高等院校中率先開展機器人研究的機構之一。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科技大學就依託余達太教授、馬香峰教授團隊開始了工業機器人的研究,于1980年研製成功中國首臺工業機器人並穩定應用於工業生産領域。其後,北京科技大學在機器人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主要從事教學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和推廣,以及機器人工作站的建設推廣,先後推出了倣人形機器人、倣生海洋生物進化演示平臺和機器人科普知識講座等。北京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于1992年成立,與國外機器人研究專家、實驗室有著密切的聯繫和廣泛的交流,經常受邀到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參加會議、講學,贏得了良好國際聲譽。
學院于上世紀90年代就已開設了多門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課程並出版了如《機器人機構學》、《工業機器人的操作機設計》和《工業機器人應用工程》等多部機器人著作。學院還牽頭北京高校“機械類專業群”建設項目,組建了北京高校“機械類專業群專家委員會”和“機械類專業群教學協作委員會”,建立機械類專業群共建共用的教育資源聯盟,開展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與交流,深化教學改革,推動協同創新。
二是科研支撐教學。專業依託學院的北京科技大學智慧機器人創新研究院進行建設,該研究院科研團隊已開展機器人方向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近3年來先後承擔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無人機與有人機共融博弈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面向‘神經機制-類腦計算模型’研究的綜合智慧實驗系統研製”、基於芯棒控制的空心軸類零件楔橫軋精確成行成性製造技術基礎研究、中車研究院“120km/h公鐵兩用智慧駕駛多功能移動平臺底盤設計開發”等重大研發項目,科研經費達到4000余萬元,具備紮實的機器人研究基礎和鮮明的行業特色。同時建設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定期舉辦智慧機器人創新研究院高端論壇,已邀請包括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韓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在內的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校舉辦系列講座,並聘請部分專家為研究院兼職教授,保證學生與一流科學家的接軌交流。
三是“以賽促學”。學院的MEI機器人團隊由郗安民教授于2001年創建,如今已形成競技機器人、娛樂機器人兩大主攻方向,成為融合機械、電子、創意、創新、智慧的綜合性機器人技術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十八年來,MEI團隊年均培養本科生隊員30余人,共獲得機器人大賽兩屆冠軍、四屆亞軍、三屆季軍,團隊獲得2014年首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培養了500余名機器人技術相關專業人才,其中一些畢業生已經成為機器人領域技術專家、知名企業骨幹、創業企業的領導者,目前已有10余家參賽學生成立的機器人技術創業公司獲得了風險投資支援,機器人大賽平臺作為科技創業的“孵化器”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受到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科技日報、網易等媒體的廣泛關注。2008年被北京市科委認定為北京市科普研發基地,成為北京市高校唯一一所科普研發基地。
起步年薪6萬美金不是夢
在今年教育部公佈的本科專業審批結果中,機器人工程作為“香餑餑”領先新增專業排名錶前列。這是市場需求為導向而決定的。在産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入,人口紅利逐漸減弱的背景下,機器人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機器換人”也日漸成為了工業製造的一種趨勢,同時也變成了工業進化中“時尚”的代名詞。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機器人行業的從業人員必將成為企業爭奪的香餑餑。
崗位需求大。據《央廣網》消息,我國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供需比例僅為1:10。隨著機器人在各個行業大規模普及應用,以及人工智慧産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於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加迫切。
收入高、發展空間大。機器人工程專業的學生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富創新的特點,還有融合掌握多學科基礎理論的優勢。從事機器人相關領域工程技術人員平均收入一般要遠高於同期畢業的其他專業學生。在美國,機器人工程本科畢業生起薪6萬美元/年,在國內機器人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也必定屬於中高收入。
才藝雙馨的未來科學家,快到【北京科技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的碗裏來!
(圖片來源: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