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陳寶生: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9-05-16 | 責編: 劉昌

中國網 北京5月16日訊(記者 劉佳)今天上午,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會開幕。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做主旨報告時透露,我國努力為人工智慧和智慧教育提供有力的科研創新支援,計劃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慧創新研究團隊和專門高級人才。

陳寶生介紹,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為中國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目前,全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達97.6%,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93.4%,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惠及邊遠貧困地區400多萬孩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超過60%的教師和近50%的學生開通網路學習空間,推動逐步實現“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隨著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我國又相繼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對促進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發展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規劃,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一方面,為人工智慧和智慧教育提供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我們嘗試著在大中小學各學段、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各類型融入智慧教育的理念、知識和方法。”比如,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推進普及教育;在職業院校,完善大數據、人工智慧相關專業和課程建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高校,佈局人工智慧相關的學科、專業體系,探索“人工智慧+X”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建設100個國家級虛擬倣真實驗教學中心,加強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力實施全民智慧教育,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開源人工智慧研發平臺或展館,鼓勵人工智慧科普創作,支援社會機構開展人工智慧技能培訓。

另一方面,為人工智慧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提供更多實踐空間。陳寶生介紹,中國支援科研機構、企業、學校加強合作,促進産學研用結合。“我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建設一批智慧教室,提升智慧環境下教師教學診斷和精準教研的能力。我們在寧夏建立‘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並將在2020年底前啟動建設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範區’,優先開展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引領智慧時代教育變革。”

同時,為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提供高水準教師隊伍支撐:通過採集和挖掘教師教學、科研、管理等全過程大數據,為教師的智慧教學提供支撐。嘗試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基地,組織開展智慧教育領導力研修和教學能力研修,努力幫助教師在觀念、態度、素養、能力等方面作好準備,迎接智慧教育時代的到來。

陳寶生表示,在高度關注人工智慧促進教育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密切關注人工智慧對教育帶來的問題和挑戰,如人機關係的倫理困境、個人隱私的濫用危機和新技術應用的數字鴻溝等;要秉持積極審慎的態度,踏踏實實走好未來智慧教育發展之路。他透露,中國堅定不移地支援這個會議定期舉辦,努力將其打造成為交流情感、傳播思想、分享智慧的重要橋梁,成為知曉最新成果、把握最新動向的重要窗口,成為溝通資訊、合作洽談的重要國際平臺。

相關連結:數據回顧

積極發展更有保障的教育,讓人民共用發展成果。中國有各級各類學校51.89萬所,在校生2.76億人,規模世界之最。2018年資助困難學生1億人次,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700萬學生。

積極發展更加普及的教育,讓群眾有更多受教育機會。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普及,中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9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9%,盲聾智力障礙者三類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學前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也都在80%以上。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教育”,上線線上開放課程1.25萬門,認定“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1291門,選學人數突破2億人次,超過6500萬人次獲得慕課學分。更加便捷、即時、個性化的學習途徑,促進了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發展。

積極發展更加優質的教育,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2018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1.7%;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均衡發展,2018年全國92.7%的縣(區、市)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升,小學和初中階段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59.12%和86.22%;職業教育深化産教融合,中職和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分別達到96.65%和92.1%;高等教育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立體覆蓋全國城鄉,建立3000多個學習中心,在籍學生340多萬人。

積極發展更加開放的教育,與更多國家交流合作共同進步。先後與188個國家和地區、46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2017年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來華學習外國留學生近50萬名。中國主動參與國際合作,積極推動落實《仁川宣言》《青島宣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