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成都蒲江優秀教師夏成福:傾注教育情,做學生的“引路人”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魏傑 | 時間: 2019-04-18 | 責編: 閆景臻

中國網4月18日訊(魏傑)“要弘揚高尚師德,淡泊名利、言傳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領學生全面發展。”來自成都市蒲江縣大塘九年制學校的初中英語教師夏成福,教了36年書,當了25年班主任,有29年被評為“鎮級優秀教師”,2000-2004年連續5年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師”。  

image.png

夏成福所著《更新觀念,英語教學改革初嘗》、《教師的品德和才能及其對學生的影響》、《感悟現代教師》、《班主任教育學生的幾點體會》和《英語教學中學生的發展與組織活動的關係》等論文分別獲得市三等獎和縣二等獎。

堅守:讓生命在奉獻中閃光,將德育貫穿教學始終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為老師們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堅定了目標。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成為了夏成福36年教書生涯中一直探尋和堅持的方向。 

image.png

“當我走進教室時,當我面對一張張純真的笑臉時,當我目視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雙眼時,當我走上神聖的講臺時,想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 夏成福説,要做新時期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就必須在這三尺講台中,注滿自己的情,傾儘自己的心,讓生命在無私奉獻中閃光。

“我認為教學的實際需要是用於交際。”當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後,學生會嘗試進行交際,在交際過程中,人的道德品質便直接影響交際的結果。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品德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最讓學生體會到的便是師生進行語言交際時習得的品德。“課堂教學是我們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我們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品德的形成起直接影響作用。”夏成福説。

關注:重視情感交流,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只顧完成教學任務,忽略了學生的心結,一節課下來,教師説累了,效果卻達不到預期。慢慢地,缺乏情感交流的課堂讓部分學生失去興趣,最後導致成績的下滑。” 夏成福介紹,在他所任教的七年級一班,他發現一向學習認真的小劉同學在好長一段時間裏上課總分神,作業也馬馬虎虎。在與小劉談話時,他更是表現出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樣。

“我找其他同學了解,原來是因為有一次上課點他回答問題,他沒答上來,我在班上嚴厲批評了他,因為那個問題是我上堂課反覆強調過的。而他上堂課由於生病請假沒上,我的批評使他委屈,傷害了他的自尊心。”知道了癥結所在,夏成福便主動檢討了自己的錯誤,並將小劉同學未聽到的課給他重講了一遍。

“很快,他又恢復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狀態。” 夏成福解釋道,對“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善於及時從蛛絲馬跡中發現“逆反心理”的萌芽,採取有效措施去進行疏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動態。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挖掘英語教材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呈現過程要多樣化,要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的熱情。

溝通:英語課也是心理課,身心健康與學業進步相互促進

學習是學生最主要的任務,在面對越來越多的學生表現出不想學、不會學的狀態時,夏成福搬出了他的“如意法寶”: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幫助,搭建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這是我們當代每一位老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夏成福説。

在他任教的九年級三班裏,有一個出名的英語“馬虎女王”,每英語考試時,做得快,卻又不注意檢查,結果常常在第三名上下波動。“起初在七、八年級時我曾多次指出她馬虎的問題,但老沒效果。到了九年級,特別是要臨近中考了,我就著急了。”有一次,夏成福將她請到辦公室仔細與她進行了交流,最終發現結症所在:不僅是速度快,而且主要是對語境的理解不夠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自那以後,她在每次的月考或者模擬考試中都注意做題的技巧、方法的運用。在中考中,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其中英語成績位列班上第一,這也是她所有學科的第一。

引導:讓學生正確處理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係

夏成福説,鋻於外語的外來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向學生提供有關外國的文化背景、節日、禮儀、行為習慣等。學生對於外國的一些節日會特別感興趣,想嘗試去感受。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夏成福通常會模倣著過他們的節日。

考慮到人們與外國的交流日漸頻繁,社會上的人也在隆重地過著外國人的節日,使得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倒是日漸冷清的現狀。夏成福説,自己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有義務、有責任正確引導學生,平時的課上也要滲透本國文化的內容,讓學生認同自己祖國的文化,以自己生在日漸強大的中國而感到驕傲。“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夏成福説。 

image.png

“好老師好比一扇窗,打開這扇窗,清風徐來,可以讓學生通過這扇窗看到更多賞心悅目的美景。”這是夏成福多年來對教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