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盧小平:職業教育將向終身教育推進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佳 劉昌 | 時間: 2019-04-11 | 責編: 劉昌

《對話高職院校一把手》系列訪談之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盧小平

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于1954年建校。1954年,為實施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加快發展新中國電子工業,第二機械工業部在北京酒仙橋電子工業區創建“華北第四工業學校”。1956年命名為“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學校成立以來,為祖國建設培養了大批電子技術人才,為新中國電子工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被譽為培養電子工業技術人才的搖籃。1993年12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同志為學校四十年慶典親筆題詞:“志在電子,培育英才”。目前,學校共設40個專業,招生計劃約1800至2000人,致力於為首都發展的十大高精尖産業輸送精英人才。

招生計劃與去年持平

今年,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計劃與去年基本持平,人數為1800至2000人,其中50%向自主招生投放,目前這一招生方式已經開啟。學校還開設“5+2”貫通培養,投放計劃為240名左右。在這兩項特殊招生途徑外,學校同時參加高考統招,投放計劃為500至600人。

專業優勢締造高位招錄比

目前,學校共開設40個專業,主打資訊特色,強勢專業均在自主招生中有投放。結合北京的區域經濟現狀和發展前景,學院的專業設置也發生了調整。在黨的“十九大”之後,北京市提出要重點發展十大高精尖産業,其中8項均在信職的專業中有所體現,主要集中于資訊技術産業,比如積體電路産業等。正是在這樣的強勢專業定位下,近年學院的招生情況比較樂觀,招錄比達到90%以上。

“差生”標簽並非源自用人單位

“差生教育”是一個貼標簽的做法,它的判斷途徑是單一的——只通過考試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但職業教育恰恰是為培養國家的能工巧匠,這與傳統的考試方式是不同的。

而且,從目前來看,“差生”的標簽並不源自家長、也不源自用人單位,那麼是誰給職業學校的學生貼上“差生”標簽的呢?這發人深省,他們可能恰恰是不了解職業教育的一群人。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職業教育還是要有足夠的信心。

職業教育應該成為終身教育

設立副學士學位主要是參考了美國的社區學院,這一學位主要是為進入四年制本科教育提供的一個基礎。它的關鍵還是在於建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這點在《職業教育二十條》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所涉及。

學分銀行、1+X證書制度,這兩項舉措的目的是在於要建立我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資歷框架。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想要打通學校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的壁壘,即便社會成員在取得了一些職業教育證書後也可以在相關院校進行等值交換,從而完成學歷認證,實現職業教育的終身化。

選擇貫通培養就是進了“保險箱”

作為“5+2”貫通培養實驗項目的試點單位,學校以7年制招生吸引了不少生源。學校通過春秋季招生,招收初中生,學生在對應高中完成高中階段教育後,升入高職進行高等教育,最後升入普通高校,進行2年的學習,最後通過7年學習獲得學士學位。

5年內建立現代化職業院校

學院對標全球最發達經濟體,對標國際經合組織,只有以它們作為一個對標的對象,我們才能夠找準建設現代化職業院校這樣一個基本的坐標體系。目前,我國的職業院校,包括我校在內,有一些指標甚至已經超過國際經合組織的一些院校,但有些指標還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

為了實現這一建設目標,學院提出十大建設工程,學院將通過5至8年的時間,全面實現這一目標。

(記者 劉佳 視頻製作 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