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可以這樣“華麗轉身”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徐東亞 林丹鳳 宋波 | 時間: 2019-04-08 | 責編: 劉佳

“我們那麼忙,哪有時間管孩子”“教孩子是老師的事”“以前沒書讀,現在只能背井離鄉來打工,可不能讓孩子重走我的路,太辛苦了”……我們的家長大多是從全國各地來東莞務工的,對孩子要麼不管不問,要麼把擺脫自卑的所有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不少孩子在日記中寫道:“爸媽很少過問我的學習,一看我成績差就會打罵。”“爸媽不是加班就是玩手機,多想爸爸媽媽能陪我參加一次春遊。”漠不關心或強迫施壓,導致親子關係惡劣,孩子也因此産生了厭學心理。普惠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家校共育之路該怎麼走呢?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學一兩節課解決不了問題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父母提供衣食住行,更需要父母亦師亦友的陪伴和引導。家長不該把改變家庭命運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更不能把學習成績當作家校聯繫的唯一紐帶。為了讓家長更多關注孩子,我們通過家訪、電訪、舉行家長會等多種方式和家長溝通,希望多讓家長知道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也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

但現實情況卻是,一旦老師打電話或到府家訪,家長要麼過分敏感——“是不是我家孩子又不聽話了?”要麼不買賬——“孩子快樂就好,寫不寫作業沒關係。”“我沒文化,不會教。”“現在的老師就是不嚴,不聽話就打啊,我們小時候都是這樣過來的”……家長的敏感情緒和極端思想,造成學生越來越畏懼家校溝通,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孩子覺得“無論我多努力,總是達不到爸媽的要求。”

面對家長的質疑與誤解,面對學生日益劇增的學習壓力,我們深深地感到: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家庭生活品質,關鍵是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準。

從2009年起,在東莞市教師進修學校張潤林老師的指導下,我校開設了父母學堂,邀請專家來傳授科學的教育觀念和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剛開始,家長有新鮮感,學習勁頭十足:“哇,家長還要學習啊?怎麼一回事啊?我要去體驗一下。”“父母學堂的內容很實在,又長知識了。”但好景不長,一個學期後就有家長打退堂鼓了:“我沒那麼多時間參加。”“專家説得很有道理,我也認同,但放在我孩子身上怎麼就沒效果呢?”看來,家長們急於求成,希望上一兩節課就能教育好孩子,但家校共育顯然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們能堅持下去嗎?

立足家庭教育需求

家長收穫了驚喜和信心

我們堅信,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為孩子付出多少家長都願意。家長不願來學習,並非否定我們的做法,只是因為學習時間和工作時間衝突,也缺乏被願景激勵的動力。為了“師出有名”,我們重新構建了“崇和悅上”的學校文化,明確提出“和睿家長”的概念和標準,建構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家長“持證上崗”制度。

和睿家長“持證上崗”的第一步是優化父母學堂教學模式,立足於家庭教育需求,激發家長的學習熱情。為了見證家長的蛻變和成長,每一次培訓活動都要請家長寫微感言,一開始聽到的都是叫苦:“怎麼寫?”“文化水準低,寫出來的東西會讓別人笑話的。”但堅持下來的家長卻收穫了驚喜:“真不敢相信我居然能寫出那麼多東西來。”滿滿的成就感和歸屬感,讓家長越學越有信心。

接著是制定《和睿家長“持證上崗”評價體系》,結合父母學堂的學習教材及課程內容進行考核,通過結業考試的家長獲得結業證書,實現“持證上崗”當家長。

堅持才有回報,堅持才能走出困惑與迷茫、不解與埋怨。2015年,我校第一批“和睿家長”順利結業。有位家長拿到證書後馬上在朋友圈動情地寫下:“本以為我不行,但我做到了;本以為我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其實我的育兒之路才剛剛開始。專家和老師説得沒錯,教育真的是一個堅持的過程。為了自己,為了孩子,我要繼續堅持。”

許多家長感同身受:“用父母學堂學到的方法跟孩子溝通,孩子更願意跟我聊天了,話題也越來越多。”老師也感覺到了明顯的變化:“今天學生居然主動邀請我去家訪了。”“昨晚很晚了,家長還給我留言,詢問孩子在校的情況。”

最可喜的是,孩子們在日記中對父母的控訴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記錄與父母共處的溫馨時光,課堂上重現了天真、可愛的笑臉。

孩子的心理問題少了

班主任感到工作好做多了

父母學堂雖然能滿足多數家長的家庭教育需求,但不同家庭仍然存在不同的教育難題,家長第一時間仍然會來學校請教老師。為了加大力度培養家庭教育指導師,我校4位老師參與了《家庭教育100個怎麼辦》線上課程的視頻錄製,他們深有感觸地説:“學習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家長解答疑惑,還有利於我的教學和班級管理,自己教育小孩時也受益,真是一舉多得!”

在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同時,持證上崗的“和睿家長”也充分發揮引領幫扶作用,逐漸和家委會一起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積極參加志願服務,充當學生考試監考員,主動策劃組織班級活動……

當家長在微信朋友圈記錄這些活動和體驗時,每每引來其他學校家長的點讚和羨慕:“真好,可以參與體驗孩子的校園生活。”孩子們更是興奮不已:“今天的六一活動,我媽媽是志願者。”“上次的期中考試,我爸爸也來當監考員了,還説原來老師監考很不容易。”

出席每一次父母學堂,參與每一次家校活動,讓孩子能看到家長的身影,一股無形的影響力在孩子心中慢慢生根發芽,潛移默化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原來不愛參與班級活動的孩子變得積極主動了,愛搗亂的孩子也慢慢收心了,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學習習慣有了質的飛躍,班主任感到家長對孩子關注多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少了,工作好做多了。

在“崇和悅上”辦學理念的引領下,以培養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幫助家長掌握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為抓手,我們的家校共育之路快速發展,證明普惠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家長也能實現從無知、無法、無奈到科學育兒的華麗轉身。

       作者:徐東亞 林丹鳳 宋波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清溪聯升小學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