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高校自主招生取消專利論文 讓青少年科研回歸童真?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時間: 2019-03-26 | 責編: 段留芳

3月20日,武漢大學櫻花綻放,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打卡、留影。據悉,武漢大學于3月21日起實行封閉管理,賞櫻遊客需在武大官方平臺提前3天實名預約,入校刷臉驗證。

按照“陽光高考”的程式要求,每年3月底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將公佈招生簡章。這幾天,已經有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十幾所大學陸續公佈了自主招生政策。

報名門檻提高是鮮明的特點,比如原來學科競賽省級二等獎就可以報名,除個別學校,其他都提高到一等獎。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不得以論文和專利作為申請材料。對於全國性的科技競賽,也要求一等獎,而集體獲獎則要求必須是第一成員。

例如,武漢大學在自主招生簡章上規定,考生不得以論文和專利作為申請材料,報考的材料必須有證可查,所有申請材料須經學籍中學網站和班級詳細地公示。

中國政法大學也在報名條件中規定,不以論文、專利作為審核依據,但是對於學生提交的論文、專利等,會進行核實審查判定是否屬於原創。

這些高校明確,此條規定的依據是2019年1月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提出了“十嚴格”,涉及招生政策、招生程式、加強監管等招生流程的各個方面,目的是進一步增強高校選才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十嚴格”第一條就是嚴格報名資格條件,高校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仲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

2018年之前,全國90所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約一半認可考生提供的發明專利、論文出版等材料。這催生了各種形式的造假,購買專利署名,也有培訓機構聲稱可幫助考生花錢買論文和獎項。

曾有媒體記者在中國知網上選取了9名高中生發表的論文,通過對比發現,這些文章有抄襲嫌疑,有的是直接照抄,有的將多篇論文拼接在一起;還有通過聯合署名,把自己包裝成第一作者。

2018年,河南幾位考生被曝出論文抄襲,其中有考生將抄襲的論文作為自主招生申請材料提交給了北京師範大學,並通過了初審。

當然,僅借一篇論文或者某個專利只能作為敲門磚,沒有較高的高考分數和學科能力很難通過自主招生的其他環節。但這些造假行為的後果是嚴重的:滋生腐敗、破壞社會公平、損害高校形象等,此外就是對青少年和各種競賽特別是科技競賽傳遞負向信號。

記者連續多年觀察北京市的各類以中小學生為主的青少年科技賽,“高”“精”“富”的現象持續上漲。“高”是指高科技産品增多,“精”是指參賽項目涉及技術研發新領域甚至是前沿領域的增多,“富”是指項目完成花費較高。

在各種比賽的獲獎作品中,單看題目就讓很多人咋舌,因為涉及生物醫藥、地球與空間科學、新材料、人工智慧、工程學、環境生態等多個領域的很多專有名詞,不是本領域的研究人員不可能理解,有些甚至是國家實驗室擁有的設備和科研能力才能做出來的。

不可否認,如今的孩子,特別是大城市的孩子們從小接觸各類新知識新應用,教育部門和學校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再加上北京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父母的職業背景對孩子也有很大影響,中小學生的科技競賽項目能夠涉及一些高精尖或者非常精深的社科文史專業本不稀奇。不正常的是這些項目裏過多地摻雜了家長的影子:創意、資源設備、實施過程、科研細節……

其實,回溯若干年前,中小學課外參賽作品的大多是植物觀察作業、小發明、小製作等,讓成年人一看就知道是孩子們能夠獨立或者半獨立完成的。資訊時代,知識傳播途徑、社會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創新創業教育也從高校延伸到了中學,中小學課外成果水準如果沒有水漲船高才是反常,只是家長不應過多地參與,甚至是主導代筆購買,目的也從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鼓勵優秀人才涌現,變成了以獲獎拿證書為唯一目標。

當這種“水準”上升成了一種“軍備競賽”,造假就會悄悄地發生。想想,一個學業繁重的中學生,還要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不是讓那些為了論文掉頭髮徹夜在實驗室盯著儀器的研究生們汗顏嗎?只有那些源於個人興趣、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進而自覺地發現和創新,才能真的讓人服氣。以童真的眼神發現問題,以科學研究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少年才俊脫穎而出的正道。

有少年天才如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絕不能埋沒,但是有不知道“知網”的博士還要查個徹底,更何況高考。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從2003年開始的嘗試,不過,因有人破壞公平而被“剎車”,不能不説是個遺憾。處理好公平和效率一直是近些年社會發展多個領域的難題,教育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基石,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到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的目標,教育公平是重要前提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