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
3月11日
晴,星期一
早晨5點20分起床工作。發新浪微網志的“新教育晨誦”“童書過眼錄”和頭條號《朱永新教育觀察》的“每天送你一首詩”“新父母晨誦”等內容。看到昨天新浪微網志的閱讀數達到了159萬人次。特別是陳香撰寫的關於我的報道《參政議政十六年》,閱讀人次超過了82萬;央視《財經》關於盲道提案的微視頻則超過了66萬。
寫完手記,拉開窗簾,只見天空又出現了“兩會藍”。下午去大會堂時用手機拍了一張“兩會藍”的照片,發到新浪微網志,點擊量突破了70萬。
上午9點參加民進組討論。按照慣例,今天是圍繞本界別關心的議題開展界別協商。民進是“教育黨”,所以我們選擇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今天的話題,也為今年的議政性常委會做一點準備。
一進會場,就看見桌子上有一本人民政協報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特刊《當世界向你微笑》。收錄了《人民政協報》用52個版面近18萬字全面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大事,開篇就是賀春蘭的文章《從高考恢復到教育強國——40年教育時光故事裏的政協力量》。文字中也講述了我的高考故事,所以特別親切。
討論由民進中央副主席姚愛興主持。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劉佳義、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財政部科教司司長黃家玉、中央統戰部一局副局長付強、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副司長蔡長華、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楊志剛等參加協商座談會。
上午的發言依然爭先恐後,事先預約發言的就達到13位。來自上海的胡衛委員第一個發言。他在發言中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容易,因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部分人滿意的事情,可能另外一部分人不一定會滿意。所以,需要認真研究究竟是為了什麼,教育政策中一些措施適應學生父母的需求,但對學生群體的訴求往往反映不上來,要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為學生發展服務。要改革教育部門的繁文縟節,改變會議多、文件多、牌子多、填表多以及多頭管理的現狀,推進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給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長期從事民辦教育研究的他,對民辦教育的發展也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對存量的17萬家民辦學校的過渡政策加以落實,對分類後的非盈利民辦學校的財政補助經費一定要到位,稅收要優惠,同時進一步規範民辦教育的管理。
杭州市副市長謝雙成委員在發言中建議,解決教育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傾聽不同地方不同群體的訴求,把推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先手棋”。他主張要堅持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的統一,因為教育不僅是民生問題,也和經濟文化息息相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是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他還建議要堅持給學生、學校、老師減負,深化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明確辦學辦教的權責邊界,清理學校的各項考核檢查,實行目錄清單制。
民進江西省委會主委湯建人委員近年來在推動校園足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很有感觸地説,發展振興足球事業,關鍵是把路子走對。青少年普遍熱愛足球運動,但規則意識不夠。如果想在足球比賽中取勝,必須尊重規則,運用規則。江西開展了青少年校園足球星級裁判的培訓工作,培養了600位星級裁判,由600位星級裁判負責100個縣的學生、裁判員的培訓工作。兩年來培養了4400名合格的青少年校園足球裁判,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建議通過校園足球運動著力培養廣大青少年的規則意識,提升國民的綜合素質,成就中國輝煌的未來。
曾經擔任過中學英語教師的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孫惠玲委員長期關注教師問題,為教師代言成為她發言的主要內容。她就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開出了五帖“藥方”:一是要保護好教師的形象,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二是保護教師的尊嚴,讓老師保有一份職業尊嚴。認為一些傷害教師、侮辱教師事件的處理,沒有體現對教師的尊重。三是保護教師的忠誠度。四是保護好教師的利益。總體上教師收入較低,有些地區甚至存在欠薪現象,職業成就感得不到滿足。五是培養教師“以情育情、以愛育愛”的情懷,這比專業技能的提高更為重要。
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潘碧靈委員關注鄉村教育與鄉村教師。他的五條建議都是圍繞這方面提出的:一是對農村教育要全面加強、“全面改薄”,教育均衡發展要向貧困地區傾斜。二是對小規模學校進行整體規劃,與村莊規劃銜接,建設教育、文化、體育綜合體。三是要加大貧困地區的師資培養,實現教育均等化,把師生比調整為班師比,確定教師編制,師範學院實現一市一校。四是大力發展農村本土職業教育,加大對傳統專業改造,適應現代農業農村,建設鄉村實驗實習基地。五是對小規模學校和中西部人口大省化解大班額,中央財政給予重點支援。
曾經在哈爾濱市分管教育的民進黑龍江省委會主委張顯友委員在對職業教育和民辦高校的發展提出意見的同時,重點對發展冰雪運動問題提出了建議。他在發言中説,為了落實3億人冰雪活動,希望國家給予經費保障,在寒冷地區一個縣市區建一個室內冰上活動中心,為籌備2022年北京冬奧會營造氛圍,保障教育部確定的2000所冰雪基點校活動的開展。
焦斌龍、朱曉進、魯修祿、雷鳴強、李和平、左定超、尚勳武、陳貴雲、張妹芝等委員分別就解決中小學課後服務收費、穩妥推進中高考評價制度改革、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畸形發展、解決教師“缺編”、加快構建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完善教育方針內容、對大別山連片貧困地區給予“三區三州”相同政策支援、幫助貴州化解教育債務風險、中央財政設立西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基金、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在規模較大學校建設教師公寓等問題提出意見與建議。
我事先也預約了一個發言。關於教育,這是我長年累月思考的問題,還是有很多話要説。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覺得有兩個重要標準:第一個重要標準是“有學上”,第二個重要標準是“上好學”。
其實,有學上的問題,現在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第一個群體是殘障兒童。我們國家有8500萬殘疾人。這個是根據佔總人口6.21%的比例計算的。如果按照全世界的平均值10%來算的話,我們的殘疾人口其實還要更多。按照全世界的平均值來推算,我們學齡前的兒童至少應該在400萬左右。但我們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登記的持證殘疾兒童入學人數只有59萬多,入學率為90%,事實上要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我們國家殘疾人的持證比例相對較低,北京這樣的城市也有50%左右的人是沒有殘疾證的。沒證就不統計進來,這是有問題的。根據2007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普查的結果,當時0到6歲的殘疾人就已經是139.5萬人,6到14歲是246萬人。建議發改委、殘聯、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聯合起來,抓緊對全國殘疾兒童的人數做一個統計。
第二個群體是進城兒童。進城兒童中,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人,一種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一種包括所謂“白領”的孩子。現在非京籍的學生入學手續非常麻煩,要進北京的學校,需要提供幾個證明:就業證明、居住證明、戶口本,同時還需要一個證明你在戶籍地沒有人幫你看孩子、缺少監護條件的證明等等。
第三個群體就是學前兒童。我們現在理解的學前教育,還是傳統的學前兒童概念,主要是指3到7歲的兒童。今後應該改成0到7歲。為什麼?因為0到3歲是一個人的大腦發育最快的一段時間。現在腦科學已經證明,大腦的突觸形成發展最快最迅速的時期是0到3歲。此時人的語言能力形成,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發展最快的。所以,學前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看護的問題,而是很有教育價值的。在國際上,親子閱讀、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的建立,是從零歲就開始了。現代教育研究已經證明了過去許多説法都有科學依據。比如過去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階段的教育問題,如果不引起足夠的重視,會成為重要隱患,貽害無窮。這個階段如果中國能夠領先,從教育上早做準備,把學前教育從0歲開始,中國的教育與人力資本開發完全可以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入學率增長比較快,但我們相關的準備是非常不夠的。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的目標是2020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70%,到2018年我們已經發展到81.7%。但是,我們各方面準備好了嗎?目前學前教育階段的教師大約缺400萬人。學前教育的教師絕大部分是在中職培訓的,相對而言這些學校沒有比較好的學前教育背景、資源和基礎,我們主要的師範院校並沒有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去年民進中央專門寫了個提案,希望發揮“國家隊”在培養學前教育教師中的作用。
我説“有學上”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主要是以上三個人群入學還有很大的難度,這也是群眾滿意不滿意的最根本的一個前提。
第二個重要標準是“上好學”。這方面也有幾個問題應該引起關注。
一是縮小學校差距。這些年國家在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的均衡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注意到,做錦上添花的事情還是比較多。政府總是希望有窗口學校,所以在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配置上,總是有意無意地往那些已經很好的學校傾斜。現在新增的教育經費裏,很多是項目經費,這些好學校的項目總是特別多。為什麼?因為它本身資源多,申請的時候項目又包裝得好看、人力物力配備又比較足,所以好學校拿項目總是拿得多,所以經費也愈發多。建議政府在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向薄弱學校傾斜。
如何解決薄弱學校發展的問題,現在往往只有一條路——通過教育集團化,優質學校兼併或者聯合辦學。這當然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但是,政府能不能把薄弱學校交給那些既有教育理想和情懷,又有教育能力和辦學意願,但是沒有錢的人去辦?這次兩會我提出了一個發展中國特色的“特許學校”的概念。在國外,這已經是很成熟的做法了。美國、英國等國家早已經開始這麼做。我們不能把民辦教育完全變成是有錢人來辦的學校。民辦教育完全可以交給那些有理想、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去做,成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學校。所以,集團化辦學並不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唯一道路。我們還有更多更好的道路可以選擇。制約教育發展的,往往是最短的那塊板,把最短的這塊板拉長,對教育的發展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縮小校際差距。
二是減輕父母焦慮。我們知道,父母的焦慮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有社會的原因,用人高學歷,收入差距大都是重要的原因,但也有父母自身的原因。所以,我一直期待加大全社會的教育知識普及,提高全社會的教育素養,讓大家知道究竟什麼是好教育,孩子成長的規律究竟是什麼等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公眾對教育的理解,還是有很多欠缺的。普遍的焦慮,“劇場效應”很突出。大數據的研究顯示,擇校也好、加班加點的補習也好,只對少數學生有用,對大部分學生其實效果不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所有人都還是要去補習。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比如説,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是最好的學習,幸福是最好的人生……像這樣最簡單的教育常識,並沒有成為社會的共識。一旦很多正確的教育理念普及了,一旦很多常識成為社會共識的時候,從父母個體到社會群體,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以後,發改委、教育部和財政部的領導都做了回應,感謝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和具體建議。最後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新成講話。他提出,人民政協的定位是協商的平臺,分成很多層次,界別協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層次,它的優勢是話題集中,面對面的交流,把不同渠道的資訊匯集起來。今天的協商會,委員們的發言涉及到方方面面,匯聚了各方智慧,有關部門領導也做了回應,形成了共識。委員們還可以在會後提交書面材料,使協商會的成果更好地發揮效力,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到實處。
中午11:45分左右會議結束。新華社記者和海峽之聲的記者讓我接受採訪,新華社的記者讓我談對界別協商會議的感受以及自己是如何準備今天的協商會議的。海峽之聲則對我主編的《台灣教育系列叢書》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對兩岸的教育交流以及台灣教材的“去中國化”等問題談了看法。
中午稍事休息。閱讀昨天張震宇主委贈送的《中原開明智庫》。這本書匯集了120多個參政議政的成果,作者緊扣河南改革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民生熱點問題,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體現民進界別特色的教育、文化、出版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民進中央蔡達峰主席親自為這本書撰寫了序言。
下午1:45分乘車去人民大會堂。下午2:20分左右到達。離開會還有40分鐘時間,拿出包中的《新文化素養詞典》開始閱讀。對赫希在第三版序言中的一段話特別有共鳴。他説:“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的知識與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的,當我們閱讀同一本書或是同一份報刊時,我們所共有的知識就成為了必需,同時它也構成了將我們彼此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紐帶。”他認為,對於受過教育、有文化素養的美國人來説,總有一些是他們共同具備的基本知識,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常識”。這本詞典,就是匯集了美國人必須具備的文化常識。我們中國人是不是也應該有一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新文化素養詞典》呢?
下午3時,政協全體會議的第三場大會發言準時開始。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主持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長尤權和有關部委的領導參加會議,聽取委員們的發言。
今天發言的主題是政治建設與政協工作。第一位發言的是山西省政協主席李佳委員。他在發言高度評價了十三屆全國政協的精彩開局——同上“第一堂大課”,強化“第一位責任”,抓好“第一等大事”,適應“網際網路+”、搭建委員移動履職平臺,讓委員思想永遠線上、智慧時刻連線、聯繫永不斷線等,並且對如何堅定維護核心、始終不忘初心、共築政治同心提出了具體建議。作為從黨政崗位轉到政協工作的政協領導,他經歷了從“身處中心”到“服務中心”的轉變,從“決策執行”到“議政建言”的轉變,從“雷厲風行”到“和風細雨”的轉變,但他表示無論工作崗位如何變化,共産黨人的初心和奮鬥精神都不能變。
接著,印紅委員代表九三學社就發揮政協優勢、落實“精準商量”問題,張澤熙委員代表臺盟中央就深化新時代兩岸民間交流、助力祖國和平統一,李卓彬委員代表僑聯界就發揮僑務資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梁華委員就踐行“四個更加積極主動”、全力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潤秋委員就以法治利器嚴懲環境違法,陳義興委員代表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就深入推進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孔令智委員就履職一年的感受,徐曉鴻委員就堅持我國基督教中國化方向、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楊傑委員就“教民更是國民”,李慧瓊委員就維護“一國兩制”,何慶委員就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等問題先後發言。
最後三位發言特別引人關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院長任紅委員以《為救命救急藥納入醫保點讚》為題發言。他介紹説,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惡性腫瘤、心腦血管和重大傳染性疾病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3類主要疾病,發病率、死亡率較高,其中0—74歲腫瘤累積發病率為21.58%,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人數達8600萬,丙肝1000萬,每年因肝炎導致肝癌死亡人口30余萬。這些疾病不僅嚴重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水準,也容易導致貧困地區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給精準扶貧工作帶來一大難題。而且,這些疾病的治療藥物以進口藥物為主、普遍價格昂貴。
為此,國家在重大疾病醫療保障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僅17種國家談判抗癌藥品就平均降價56.7%。目前,癌症防治用藥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臨床急需的12種抗腫瘤新藥納入2018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抗腫瘤藥物的種類達到38種,其中有10種都是2017年以來上市的特效藥,甚至是剛剛獲批的創新藥。曾經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無法解決的1000美元一顆丙肝藥、幾千美元一支抗癌靶向藥廣泛應用的難題,在中國得到了有效解決。説到這裡,委員們自發地報以熱烈掌聲,這個掌聲是對國家“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的政策的點讚,也是對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的思想和情懷的點讚!
聽了任紅委員的發言,我不僅為他熱烈鼓掌,也馬上想到了自己今年關於加強高校圖書館建設的提案。目前,我國高校電子資源同質化且外文資源經費負擔沉重。現行教育與學術評價模式對外文文獻高度依賴,這造成所有高校都不得不花費大量經費用於配置相同的電子資源,尤其是昂貴的外文資源。由此帶來嚴重弊端:一是造成高校圖書館的同質化;二是造成各高校特色文獻資源、科學數據的浪費與流失;三是造成國家大量資金的浪費。而且外文數據商憑藉其壟斷優勢,在數據庫的價格、使用許可權等方面日趨強勢。如果我們也能夠像對於天價抗癌藥一樣,採取國家談判的對策,或許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最後第二位發言的是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委員。她用兩首詩介紹了自己村子的前後變化。十幾年前——“家家住的茅草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岩博郎”。現在——“農家樓藍瓦白墻,小轎車穿梭繁忙。清風裏陣陣酒香,黨旗下齊奔小康”。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2.26萬元,村集體資産9200萬元。實現了“人人有事做、戶戶都小康”的目標。
但是脫貧了的鄉親們還有新的夢想:一是盼望有更高水準的基礎設施,在水通、電通、路通之後實現4G、5G全覆蓋,做到身在偏遠鄉村,但離世界很近;二是盼望有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發展遠端教育、遠端醫療等,做到呼吸著鄉下的新鮮空氣,享受到城裏的優質服務;三是希望為“進城的人、返鄉的人、下鄉的人”營造自由流動的政策環境,做到讓更多人力、智力投身鄉村大舞臺施展才華、放飛夢想。
脫貧的鄉親們的這個夢想,其實也是每個中國人共同的夢想。幸福的生活需要夢想,需要行動。為了夢想而積極行動,本身就是中國夢的一種詮釋。
與昨天最後發言的吳院士一樣,今天壓軸的也是一個特別的發言。她是臺籍港區委員、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淩友詩,她的發言真的是非常有詩意。她出生在台灣,父親曾經擔任國民黨海軍副艦長,從小在眷村長大,十七歲移居到香港。她的發言有三個關鍵詞。一是“法統”,即中國一脈相承的法統。她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國政權的正統。這個地位,在兩岸統一的進程中最為重要。未來兩岸和平協商,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要守住“一個國家、一部憲法、一個中央政府、一支軍隊”這個大原則;一旦“台獨”發生,要擔起吊民伐罪的責任。在她看來,台灣同胞對統一裹足不前的心理障礙,不是缺乏與大陸血緣和文化的聯繫,而是欠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關聯。二是“道統”,即中華民族的道統。中華民族歷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而不絕,就是中華文化、禮樂文明。如今中國共産黨的新道統接續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法統與道統皆在一身。“未來的中國必將是典章制度粲然大備、禮樂華章風行四海”。三是“苦難”。她説自己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起伏跌宕,存著無限的悲憫與理解,覺得無論個人有什麼見解與得失,沒有比國家的生存自主和團結統一再重要的了。她也分外感激中國共産黨和在大陸的同胞,篳路藍縷,讓國家從滿目瘡痍中“站起來”到“富起來”,從“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她也非常願意鞠躬盡瘁,熱切期待祖國繁榮昌盛與兩岸統一之日的到來。
每次大會發言的時間都卡得非常準,下午4:45分會議結束。
下午5點左右趕往民進中央辦公室處理事務。收到了蘇州著名裝幀設計師周晨寄來的三本書,其中《江蘇老行當百業寫真》剛剛在德國萊比錫獲得了“世界最美的書”大獎,《童戲》則是由我的好朋友周矩敏繪圖、范小青撰文。周晨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在書籍裝幀方面成就非凡,前兩年設計的《冷冰川墨刻》剛剛得過世界最美圖書大獎,中國最美的圖書獎也多次被他拿下。我們研製的《新教育晨誦》他也擔任了封面設計。
下午6點去位於不遠的鳳凰衛視的北京中心。6:45分進入鳳凰衛視的直播室。7點整,時事直通車的兩會節目開始,7:10分左右,與吳小莉對話教育問題,從兩會的教育提案到城鄉教育一體化,從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到網際網路+教育,從推進全民閱讀到托育事業與學前教育發展,十幾分鐘的時間一會兒就過去了。
晚上8點半左右到達駐地。抓緊整理今天的手記。本來想一鼓作氣完成,沒有想到工作量比預想的大很多。只能留點掃尾工作到明天早晨了。
晚上11點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