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李莉娟:不少家長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本報記者 高毅哲 董魯皖龍 | 時間: 2019-03-05 | 責編: 段留芳

3月4日的全國政協各界別小組會議上,家庭教育成為熱詞。多名委員就家庭教育的“短板”發聲,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家庭教育,齊心協力提高家庭教育水準。

不少家長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民族大學副教授李莉娟曾遇到過一件讓她目瞪口呆的事。

那是在西寧的一個公交站臺上。眼看公交車進站,一位媽媽對幾個孩子説:“一會兒擠在人堆裏混上去,這種錢能省一塊是一塊。”

李莉娟感慨:“省了幾塊錢,卻不知給孩子心靈播下了什麼樣的種子,將來會結出怎樣的果實。”

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也説了一件事:“我遇到一名家長,孩子尚在學齡前,對他的學前教育就已投入120萬元,找老師單獨輔導孩子唱歌,又花了40萬元。”

王歡講完此事後説:“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投入是盲目的,他們對待教育的態度是被綁架的。”

鄭州市民郭東輝的女兒今年3歲。平時她和丈夫忙於工作,對子女的教育總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

“我們肯定愛孩子,但到了具體的情形,比如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該不該買;什麼時候該鼓勵,什麼時候該批評,我們很茫然。我感覺我們的家庭教育方針就是‘跟著感覺走’。”郭東輝苦笑著説。

“家長愛孩子、關心孩子,但他們缺乏科學的教育知識,不知如何承擔起家庭教育的重任。這種專業知識的缺乏,不分城鄉。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不是説你社會地位多高,或者其他知識多麼豐富,就能做好家庭教育。”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府教育總督學潘惠麗説。

本次兩會上,民進中央提交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發展的提案”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這充分説明,家庭教育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支援。”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説。

多種原因造成家庭教育問題

在全社會日益重視家庭教育的今天,為何家庭教育依然問題多多,乃至相關話題屢屢成為公眾吐槽、批評的焦點呢?

李莉娟認為,家長教育觀念落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李莉娟的孩子在西寧市某小學讀書期間,曾被老師罰抄800個生字7遍。“800個生字是孩子一個學期的識字量,每個抄7遍就是5600個字,而這需要在三四天內抄完!這樣做對孩子能有什麼幫助?”

令李莉娟沒想到的是,當她在家長會上就此提出異議時,卻遭到幾乎所有家長的反對。“他們都覺得,老師是對的,我是多管閒事。”李莉娟説。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規律缺乏科學認知,周邊的焦慮心態會迫使家長不得不跟風從眾,形成盲目攀比。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河東區副區長丁梅則注意到,傳統家庭結構的巨大變化,使優秀家風的傳承和家庭親密關係受到挑戰。“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增多,家庭規模日益呈現出小型化特徵,使優秀家風的傳承面臨嚴峻挑戰。傳統家庭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吸引力不足,造成年輕人參與熱情不高,這更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丁梅説。

全國政協委員、渭南市副市長高潔將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來源總結為三個方面:家庭和父母、教育和學校、政府和社會。

“父母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學校和教師的依賴心理強,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一些地方教育理念落後,把錯誤的教育方法傳導給家庭,很多學校缺少專業教材和對家教的研究,無法為家長提供有效幫助。”高潔説。

破解家教難題需形成合力

今年1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要把家長引導和培育成立德樹人的一支有生力量。為此,要積極推動將家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並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購買服務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家庭教育工作體系。

這些舉措同樣引起政協委員們的關注。“將家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可以有效緩解目前家長對家庭教育認知的盲目狀態。”潘惠麗説。

高潔認為,衛生、民政等部門可開辦準爸爸、準媽媽課堂,做到有教材、有標準、有考核,還可多部門協同,依託社區,著重在家庭和諧、情緒管理、心智成長、心理健康上對家庭所有成員進行培訓,常態化開展工作。

潘惠麗今年帶來了呼籲推進家庭教育全國立法的提案。“通過法律明確家庭教育各方應承擔的責任,尤其要明晰父母的責任,避免一些家庭‘管生不管養’的消極行為。”

丁梅建議,要重建優秀家庭文化的傳承,需強化政府主導地位,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並完善家庭文化考評機制,建立家庭文化服務的標準規範。

民進中央提交的提案,建議在學校章程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條款設計,使家長了解不同於學校、教師的監護責任和權利,幫助家長區分自己和學校的學生安全責任分工,為預防、緩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鋪墊。

“家庭教育品質的有效改善,絕不只是家庭的事或學校的事,而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韓平説。

本報北京3月4日電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0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