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見證 | 王立生:“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有力抓手 需要“三步走”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9-01-15 | 責編: 劉昌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訪談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

主持人:您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工作了十四年之久,可以説非常專業和權威,請問當時為什麼會開設學位教育制度?

王立生:從80年代開始建立正式的學位制度,這個學位條例是教育領域第一部法律性的文件,實際上我們國家的學位制度,應該説是建國以後,我們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包括研究生教育這個層面上。那個時候,我們的學位制度怎麼建立?當時就有一種意見是考慮是不是建立蘇聯式的學位制度,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建國之後,我們要建立新中國的學位制度,所以我們跟蘇聯交流的比較多,所以學蘇聯的模式,各個領域都在學蘇聯模式,那個時候有一種意見,就是要建立這種。

但是後來,經過大家的反覆的討論之後,覺得也不是很適合我們。

主持人:後來實施的學位教育制度,是參考了什麼樣的一種方式?

王立生:實際上80年代建立的中國的學位制度,主要的還是參考了歐美國家的學位體系,例如我們學士、碩士、博士,但是我們並不是完全照辦他們的。實際上從我們學位的管理上,品質保障上,人才培養上包括師資隊伍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在我們整個制度的大背景下來建立的,所以它帶有很強烈的一些中國的特色。

主持人:學位制度對高等教育它起著什麼樣的長足的作用呢?

王立生:學位作為一種人才培養,就像我們過去沒有學位制度之前,你上大學畢業之後,要有一個畢業證書,過去我們在研究生教育不發達的時候,主要就是本科教育,後來隨著我們高等教育不斷的發展,我們本身對高層次人才需求不斷地的迫切,我們的教育也需要培養高層次的人才,但是我們最早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培養能力是不足的,比如説像50年代的時候,建國初期我們很多的培養,包括我們對研究生的培養,主要還是依靠蘇聯專家幫助我們來培養的,在後來我們建立了學位制度之後,我們在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國家也非常重視,因為我們迫切需要,碩士、博士這樣高層次的人才,沒有這樣一套制度的話,你人才培養會受到影響,所以建立學位制度變成了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

主持人:我們回頭來看,當時學位教育制度對今天有什麼樣的影響?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王立生:應該説這些年通過學位制度的建立,以及我們制度本身不斷地完善和品質保障的水準,和能力不斷地提升。我們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實際上取得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從我們建國初期的培養能力嚴重不足,到我們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培養能力依然是不足的,所以我們大量研究生的培養,實際上我們大量都是採取派遣留學生的方式,也就是把學生派到國外去,所以那個時候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的,那麼應該説一直到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我們才有底氣講,我們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主要是立足於國內。

因為我們國內的研究生規模在一年一年的擴大,我們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品質保障措施,也都不斷地改進,所以我們的研究生的規模現在越來越大。所以按照從規模上講,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是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了。

主持人:有一種輿論説,中國高等教育的品質在下降,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説法呢?

王立生:我始終認為品質是一個相對的標準,而且品質永遠是適合的就是好的,不是説人家那個東西這個品質高拿來之後,就一定是適合我們的,適合我們的就是好的,這是看待品質一個不同的緯度,專家都有各自的一些緯度。簡單的説,這些年中國的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以後,取得的一些舉世矚目的巨大的成就,所有這些事情都需要人去幹,尤其是從科技的發展,社會進步方面我們對高層次人才支撐的這些發展,這也是有目共睹的。

看看國家現在幾個重大的工程、重大的項目、重大的科技上的突破,看看那些團隊、那些人才,尤其是我們涉及到國防、軍工像這方面的,主要還是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這本身就説明瞭品質,我們的培養如果是一塌糊塗沒有品質的話,那麼我們怎麼取得現在的成就?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

主持人:國家在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走出國門到其他國家去辦學,這期間學位制度是否發生了一些變化,能夠滿足目前的這樣的一個發展狀態嗎?

王立生:實際上是我們在人才培養上,我們採取多種方式。一方面我們高層次人才立足於國內培養,但是我們也並不放棄其他的渠道的培養,包括現在派遣的留學生我們每年還在派遣大量的留學生到國外去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同時還是一種民間的交流。學生到那邊去學習,帶去了中國的一些文化方面的東西。同時他也在學習其他的文化和優點帶回來,也就是多文化的交流本身顯示全球化時代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現在中外合資辦學,也是我們的一個人才培養的渠道。隨著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地發展,我們的經濟主體也多元化,這個時候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所以我們開始通過合資辦學的方式,把這樣的一些教育的理念、模式,就把它引入到中國來,就是填補了一些空白。

主持人: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高等院校的雙一流建設,目前雙一流建設發展到什麼程度呢?

王立生:雙一流建設,這是我們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當中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實際上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們國家現在整體的發展的程度,因為我們現在由大變強,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領域當中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對比985、211,雙一流建設層次就更高了。

主持人:如何評價雙一流建設的學校,它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

王立生:按照總體的方案和具體實施辦法的要求,現在都要去制定這樣的評價辦法,文件當中只是確定一些大的原則,比如要績效評價、績效考核、動態管理,但是現在具體的評價的辦法現在還在研究、制定。現在評價的問題也很敏感,因為評價就是指揮棒,大家現在已經開始在建設了,指揮棒指在什麼地方現在大家還不清楚,所以大家都特別關注這個話題。

主持人:大多數普通的高等院校是否有可能創建雙一流學校?

王立生:實際上雙一流對中央推動雙一流建設,或者提出這樣的一個戰略任務,應該從廣泛的範圍去理解。我們不僅僅要通過一套辦法、一套程式去選出一部分高校和一部分學科,國家用專項的經費然後去支援他們,讓他們跑得越快越好,實際上雙一流建設是我們在高等教育當中一個引領性的工程,也是示範性的一項工作,希望我們這些學校能夠帶動我們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

主持人:客觀上是存在著這樣一個理念,那實際上落實的過程中,是否會導致名校越來越好,高等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呢?

王立生:現在是有這樣一種説法,但是我覺得應該去正確的處理這些,比如説現在有發展比較好的學校,還有很多對口支援,實際上這些學校它走得比較快,發展得比較好,它回過頭要帶動我們比較後進的幾個學校,從發展層次水準上肯定是有不同的,我們不可能所有的高校都是同步去發展,所以學校有層次這也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您最近在做學科評估方面的研究,這個對雙一流的建設以及普通高校來説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王立生:在雙一流建設這幾個文件裏邊已經明確,學科建設是基礎,實際上我們這些年通過推動學科建設,帶動我們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的,那麼在這個方面,學位中心我們自主開展了一項工作,就是學科評估,因為我們一直是覺得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的基礎。另外,我們不同的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這些特色和優勢更主要體現在學科建設上,所以好的學校不見得所有的學科都很好,差一點的學校不見得所有的學科都差,其實就像我們現在北大清華,從我們這幾輪的學科評估評下來也是這樣,北大清華也不可能是所有學科都是全國排到第一。

現在,我們通過抓學科的評價去助推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品質的發展,這是我們的一個初衷。所以學科評估從我們2002年開始,一直做到現在的第四輪,已經建立起了這樣一個非常好評價的品牌,因為它本身又不是政府性的,不是強制性的,是自願參加的,而且還是免費參加的。學位中心是一個自收自支單位,我們自己用其他項目掙的錢來支撐這個項目,所以現在第四輪學科評估,從去年年底公佈了評估的結果之後,發揮了很好的這種社會效應。不管是從領導以及到各級領導,以及到高等學校,包括到社會各界,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主持人:學科評估對高等教育可以説起到了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未來對高等教育您有什麼樣的期許?

王立生:我想現在因為雙一流建設已經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雙一流建設也是一個三步走的目標,到每一步的時候我們要實現有多少,我們的大學要進入到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到什麼時候我們要進入到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這都已經有這樣的時間表,所以這些實際上已經為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定出了這樣一個很明確的目標。

現在的任務就是,怎麼把我們這些建設方案落實好,在這個過程當中,解決一些深層次的一些矛盾問題,因為雙一流建設學科建設是基礎,但是整個學校雙一流的建設又不僅僅是學科,圍繞著學科建設又涉及到大量的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包括人的管理、錢的管理、科技成果的管理、人才的評價等等這些。因此雙一流的建設應該説是一個中國高等教育現在加快發展,走向世界一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

主持人:王主任從非常具體的點給我們闡述了未來高等教育它的一個方向,作為資深的教育官員和教育學者王主任從80年代的留學生派遣到2018年我們雙一流建設的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梳理了40年中國教育改革對外開放的這樣的一些成績,同時也對我們的高等教育進行了一些展望,我們也期望著高等教育在發展規模的同時,能夠不斷地提升品質,為我們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謝謝!

監製:曾瑞鑫

策劃:王曉霞

主持人:王曉霞

攝像 :劉昌 唐超 李思寧

責任編輯:吳雨航

剪輯:劉蕾 田蔓菁

節目包裝:王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