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樹德實驗中學《熊貓課程》 實現學生由“達”到“成”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程玉銘 | 時間: 2019-01-04 | 責編: 閆景臻

中國網1月4日訊(程玉銘)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長期以來以其優異的學生成績和各類榮譽,被家長、學生、以及社會視為優質學校。而對於學校本身而言,在“達”到育人的同時,更要讓學生“成”材、教師“成”長、教育理念“成”熟。學校參加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國際理解課《熊貓課程》以來,以“樹德節”貫穿四季、以迎送寄寓深情、重識故土。

image.png

以歷史文化為坐標 識成都“驕傲”

《熊貓課程》是一套具有濃郁人文氣息和厚重地方歷史色彩的課程,作為青羊區對外交流項目《熊貓課程》的代表學校,樹德實驗中學在青羊區社科院的指導下編撰了以歷史文化為核心,具有明顯地域特色並符合學校學情的教材《熊貓課程》歷史分冊。

image.png

“我們將本書定義為‘成都坐標·成都驕傲’。‘驕傲’是形而上的目標,‘坐標’是具體可感的載體。因而,該書容納了從先秦至民國十三位與成都密切相關的歷史人物。”樹德實驗中學校長易永倫介紹,學校不僅僅局限于這十幾位蜀地先賢,還以他們為切口,串入了成都文化和中國歷史。

樹德實驗中學編寫的《熊貓課程》歷史分冊,以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精彩片段、成都坐標、交流探究劃分為五大板塊,讓學生更近距離地接觸成都歷史、了解成都文化、感受成都魅力。為了結合教師課程,形成與教材互補,前三大板塊設計之初基於教師可開發的角度,著重強化了學生的可讀性,從人物、歷史、文化三個層次多層面的剖析了成都文化乃至中國歷史。“成都坐標”環節空間時間串聯,介紹了相關的歷史遺跡,從而激發同學們的城市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交流探究”板塊是讓同學們在交流走訪之餘親自動手體驗,在實踐上體會到成都文化的魅力。

挖掘教材特色課程 發揮教師風采特長

教材要昇華為課程,需要教材引領、社會文化、教師開發、學生融入四方的共同作用。撰寫教材時,樹德實驗中學的編委們在教材中提供了諸多的可閱讀“點”,為學生留下了可供思考的“白”。教師在這些“點”和“白”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任教學科、課程方向以及鑽研方向進行組合式教學,讓老師根據自身特長來選點,從而開設不同類型、形式豐富的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教科室主任、語文教師盧健創設了群文閱讀課《建築之美——説明的實與虛》。盧健從《熊貓課程》歷史分冊的部分章節選點,結合關於工程建築,進行形而下的關注,就建築背後的文化進行闡釋。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彭睿創設了文化講座課《城市的變遷和文化的發展》。彭睿從部分章節選點,將城市的發展影響文學的通俗化作為核心,深入淺出闡釋文化變遷史。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周雪設計歷史課《三個女人的風花雪月——清末民初社會習俗的演變》,從《熊貓課程》歷史分冊中選點,以三位女性在歷史劇變時期的命運經歷,展現時代風貌。真正實現了教材編撰時所追求的“大文化、大歷史、小切口”。

image.png

由於課程設計獨特、教材使用合理、學生攝入有效,得到了不同層次與層面的認可,盧健老師的課經過選拔,在全國第二屆群文閱讀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彭睿老師的課多次向香港中文大賽優秀學生、東南亞華僑子女、周邊區域師生等展示,並在2018年末赴台灣地區作文化交流;周雪老師的課已成為成都市優秀歷史課例,並被中學學科網選中,作為該網的重要視頻素材。

赴港交流學習 宣揚中國傳統歷史文化

在著名教育學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將教育視為“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熊貓課程》歷史分冊一書中的“成都坐標”板塊將學生的視野從教材中帶領到生活中。讓課堂的“達”遞進為實踐的“成”。在開發實施課程時,樹德實驗中學的編委和具體授課的老師還同時在思考、策劃、實施,總結豐富的師生活動。

為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加強《熊貓課程》的推廣與傳播,樹德實驗中學師生代表于2018年11月11日赴香港裘錦秋中學交流學習。學校師生參觀了香港博物館,聆聽香港故事之餘拓展和延伸了成都文化。在樹德學生體驗香港裘錦秋中學課程同時,學校老師把《熊貓課程》帶到了裘錦秋中學的課堂,課程流暢自然,淺顯易懂,香港學生隨著設計的步驟步步深入,不僅從人文景觀而且從深入的文學角度對成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image.png

每當《熊貓課程》在香港師生面前呈現、翻閱,均傳遞出了成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自信,展現出了成都青羊教師的探索與智慧、思想與功底。無論是在學校課程的開發利用和實施上,還是在與香港學校的文化交流中,對方看到的不僅是課程的呈現,更是教育理念的綻放。

“在‘四個自信’重要論述中,‘文化自信’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的教材和據此開發的課程,就是要將這種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再進一步細化為對生於茲、長于茲的一方熱土的文化自豪,愛祖國和民族始於愛家鄉和家鄉的先賢。”校長易永倫表示,樹德實驗人深知無論是《熊貓課程》歷史分冊,還是《熊貓課程》這一課程體系都與經典教材、部編課程相去甚遠。但學校確實在“經典”、“部編”之外尋求一條更符合自己城市、自身文化、自家學生和老師自己的多元發展道路。堅信這條道路在實現興趣培養、性格養成等方面也有補益於經典教材、部編課程之處;在實現學生由單一學科到學科整合、由書本中學習到生活中探尋的進步,從而實現學校提出的化“達”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