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舉辦、中國網教育頻道承辦、愛培優協辦的2018中國教育家年會中國好教育盛典暨新高考中學校長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圓桌論 壇第一個環節, 多位一線中學校長就《新高考對中學的挑戰與機遇》話題,展開激烈討論。
主持人:
李立勳 北京愛培優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嘉 賓:
沈忠傑 浙江省海寧市高級中學校長
張丕學 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副校長
尤為軍 江蘇省鹽城一中副校長
孫東起 山東省萊陽九中副校長
北京愛培優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立勳
主持人: 今天的四位校長雖然來自於不同的省份,但是他們都在經歷新高考。沈校長的浙江省是在 2014 年啟動的新高考,是首批新高考試點省份之一,到了 2017 年的時候,已經迎來了第一波的新高考考生。張校長和孫校長的北京和山東是在 2017 年的時候,迎來第二批新高考的地區。尤校長的江蘇省則是從 2018 年的時候正式進入新高考,雖然説新高考有一些調整,但江蘇省還是如約而至。
我先拋出第一個問題。各位校長覺得新高考和我們傳統的高考模式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浙江省海寧市高級中學校長沈忠傑
沈忠傑: 我們浙江是全國第一批高考試點的省份之一,從 2014 年試行至今已經 4 年多時間了,兩屆學生也已經畢業。這 4 年多的實踐中,我們深切體會到新高考對學校辦學和育人産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歸納了一下,主要發生了四方面的變化。
第一,普通高中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從原來的整齊劃一轉變為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且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浙江這幾年通過調研發現, 90% 以上的教師和學生贊同自主選擇課程,有 85% 左右的學生表示喜歡選課走班,願意兩次考試。
第二,從學生的學習來看,從原來的指令性轉變為有選擇的學習。因為這一輪高考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選擇性。跟其他公佈方案的省份相比,浙江的選擇性是最大的,不僅學生的考試科目可以選擇,考試時間也可以選擇。正因為有了這樣大的選擇性,所以在這幾年的新高考改革當中,就必然産生了一生一課表、賦分制度、生涯規劃、選課走班等一系列舉措。
第三,學校的辦學來看,從原來的千校一面逐漸向多樣化、特色化轉變。這一輪的高考改革,其實對我們普通高中來説,也是一次新的洗牌。一些原來在省內有較大影響,升學率很高的學校,可能沒有踏準節奏,在短短的幾年當中,變得不再那麼優秀了。反過來,有一批學科專長的,辦學有特色的學校,一下子就脫穎而出。
第四,高校招生模式來看,從以考分為主的統一錄取轉變為多元的錄取方式。現在我們浙江三位一體、自主招生、高考錄取三種並行,僅以高考分數錄取的人數也越來越少,而其他兩種的錄取比例人數在逐漸的增加,尤其是高水準大學在浙江的招生更為明顯。
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副校長張丕學
張丕學: 北京今年高二年級是第一屆新高考的考生,結合這兩年新高考一線管理及教學的過程,我談幾點感受。
第一點,從學校層面來説,外在感受是教學班代替過去的行政班,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校內在辦學理念的變化。高考改革其實質是通過考試的改革最終倒逼學校進行育人模式的改革。既圍繞“為誰培養人”、“ 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這三個維度進行改革和實踐,而育人理念的變化最重要的是不能僅關注教學品質,更要關注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關注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而這一切變化的根本在於教師課堂的變化和實踐。我覺得這才是新課改我們學校最大的變化。
北京實驗學校作為一所百年老校,近些年在曾軍良校長的主政下,在教育理念上做了很多探索,即通過打造“魅力課堂”,構建魅力教育核心理念: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孩子自然成長;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孩子自己成長;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孩子自由成長;推開一扇大門,促進孩子自覺成長。
第二點,從教師層面來説,老師不僅要做傳道授業解惑者,還要做陪伴學生心靈成長的導師。我們學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導師,每一位任課教師都從過去相對單一的教學者,變成了現在的一崗三責:教學者、教育者,管理者。
第三點,從學生層面來講,我們要引導學生從高一開始就逐步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要善於做自己未來人生的規劃。
第四點,從家長層面來講,要做一名高考改革政策的學習者和了解者,不能像過去一樣,完全依靠學校,高三的時候填報一個志願就完了。家長從高一開始就要做好孩子人生的參謀,要提前了解未來高考專業錄取,尤其是每個學校的自主招生規則,這塊可能對我們的學校、學生、家長都是陌生的。
江蘇鹽城一中副校長尤為軍
尤為軍: 我們江蘇到目前為止,新高考方案還沒有正式出臺,但是我們省委省政府對新高考高度重視,尤其是在今年 6 月份,我們省委書記親自對江蘇的高校、高中進行了調研,並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因為正式的高考改革方案還沒有出臺,所以我們的變化好像不大。但是我們很早就到上海、浙江等地的學校進行學習交流,江蘇的很多中學都在擁抱新高考,積極應對新高考。我個人認為,最大的變化可能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變化,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山東省萊陽九中副校長孫東起
孫東起: 我們學校是一個縣域的學校,當然也是個重點學校。自從浙江、上海開始高考改革,我們學校的校長就對新一輪的高考改革非常重視。我們認為新高考與以往高考最大的不同,就是喚醒每個學生的內心,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育。
傳統模式下的高考,過分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模式化再現,學生整體同質化現象越來越突出,學生高中畢業後的出口比較少,學校教育很難做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發展的指導。
這幾年,我們學校也一直嘗試著在這方面做突破,推進一些有益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措施。比如,我們的勵志教育、全員育人導師制、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數字化教學模式、高中生學業規劃等等,我們還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進行了創客實驗室、課程開發等項目,這些嘗試都是為了應對新一輪的高考改革,給學生創設多途徑的發展通道,以此來喚醒學生的內心,並激發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主動性設計。
主持人 :謝謝四位校長精彩的發言,為我們呈現了目前新高考改革中學校豐富的生態。我總結一下,剛才四位校長提了很多關鍵詞,比如自由選科、走班選課,包括三位一體招生、綜合評價招生等等。
其實在今年 9 月份的時候,就有聲音提到我們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堅決克服唯分數論,從根本上解決選拔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新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最終要實現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和多元錄取。
願景是非常美好的,在實施的過程中,各位覺得面臨的挑戰是什麼?蘊含的機遇是什麼?
沈忠傑: 新高考改革以來,我覺得作為縣市區的縣高中壓力特別大。分析知名高校在我們浙江錄取的模型可以發現,從 2015 年開始的三年裏,幾所知名高校在浙江的裸分招生只佔到 25% 左右, 2018 年更是降到了 10% 以內。在新的選拔方式下,也産生了一些所謂的超級中學,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一大批優秀的縣高中。
普通縣高中要産生一個清華北大是越來越難,現在出現一些高中,學生初三才開始就被招入高中就讀,初中學生和高三學生一起參加高中學科奧賽,成績還超過高中競賽生,一些高中想盡辦法搶奪區域外的尖子學生。
張丕學: 我們欣喜的看到,近幾年高考結束後,學校是不允許宣傳自己的高考成績的。過去衡量一所學校,社會只關注升學率,關注考了多少北大清華,一本率是多少。近幾年北京正在逐漸改變高考評價方式,比如從起點上看你的終點發展,看你的中考起點在哪兒,出口位置在哪兒,通過增長率看你的加工能力,這樣每所學校都有進步的機會和可能。但伴隨新高考的到來,學校還是面臨諸多挑戰:
第一,在新高考推進的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分類考試,綜合評價的推行力度,還有它的透明度、公正度,但這些政策因高校不同而帶來政策的不同,資訊的全面掌握確實有難度。
第二,要引導廣大家長改變唯分數、唯升學的觀念。在前些年,一直存在學校減負、校外家長加負的現象。包括我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也裹脅在其中,我作為家長確實也有一定的壓力。怎麼樣讓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期間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學校的要求,真真正正地發展,是一個關鍵問題,也是很難的問題。
第三,要進一步引導社會,完善對學校的多元評價體系的認知。如果大家眼睛還只是盯著最終考了多少北大清華,那麼高考改革尤其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改革就不可能起到真正的落實。
尤為軍: 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把立德樹人在課堂中落到實處。當然我們江蘇可能和其他省份不太一樣,江蘇的高中一般情況下都是“航空母艦”,每個學校每一個年基本都有上千人。實際上,還有很多顯性和隱性的挑戰,顯性的比如選課走班的編排與管理、教學場地的建設與安排、教學資源的分配、師資的配置等。隱性的是如何把立德樹人的要落實到平時的教學中,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應該在課堂,儘管我學校也開展形如研學旅行、到農場勞動、遠足拉練等活動,但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改進是我們面臨最大的挑戰。
當然,為了迎接新高考,我們也在努力,我們始終認為機遇總是大於挑戰。我們認為新高考其實是一個洗牌,誰擁抱新高考,誰就抓住新高考這個機遇,就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
為了抓住這個機遇,我們學校一直關注上海、淅江的教育動態,經常組織人員到上海、浙江的學校學習,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我們和南京師範大學顧雪英教授領銜的生涯規劃團隊合作,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指導;我們還和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簽了協議,通過考古社團,為北大的自主招生創造條件;我們還建了“空中機器人”項目,參加清華“登峰杯”、“機器人大賽”,為清華的自主招生做準備,我們還參加“雙高” ( 高校、高中 ) 合作共同體……我們想方設法,盡可能抓住機遇,挑戰新高,贏得先機。
孫東起: 新高考帶來的最大挑戰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家長及社會對高考的認識要及時轉變;二是學校層面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措施要及時轉變和跟進。教育行政部門要借助媒體好好宣傳新高考,特別是要引導家長認真學習了解相關的精神。就學校而言,教師的教學觀念要及時更新,深入學習新高考的相關政策。學校管理者在教育措施跟進方面也必須及時。
可以説,新高考也給我們學校帶來了機遇。首先,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這幾年所做的工作與新高考的要求比較吻合。我們校長的辦學理念非常超前,他在我們學校主政 8 年,一直在推行非常契合現在新高考精神的教育工作。其次,我們從去年正式確立了關於奧賽和自主招生培養計劃,北京愛培優也給我們提供了課程幫助,為我們應對新高考的自主選拔,提供了機遇。
主持人: 各位校長暢想一下, 10 年之後我們的高考會是什麼樣?
孫東起: 前段時間我讀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全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都已經換了賽場,我們還在舊的跑道上拼命》,裏面提到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很有價值,遺憾的是,好多東西縣裏的學校是做不來的,客觀的條件改變不了。
這些客觀的條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長群體的觀念短時間不易轉變,二是上級管理部門的行政指令不易改變。許多的家長只想著孩子只要能考取大學就行,別的事不關心,他們認為我的孩子上高中的目的就是上大學,你學校別搞些這個那個的改革;家長對教育現狀的變化並不很了解,對新高考注重個性發展、多元錄取的方針不了解,只認傳統學習模式和考試途徑。而上級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多數情況下,只管下命令,並不真正了解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搞得很多有活力接地氣的措施難以落地。
國家現在在許多領域提倡放管服。所以,我當時看完那篇文章,我就想,如果國家能痛下決心對高考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實行教、考、錄分離,讓學校真正承擔起教育教學的責任,讓政府承擔起考試服務的職責,讓各級各類高校承擔起選拔錄取的職責,讓我們的學生能真正根據自己的個人意願和能力走進他們嚮往的高校,這樣的話,大家才能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
尤為軍: 十年後的教育應該都能為每個學生找到合適的教育,想唱歌的唱歌,想跳舞的跳舞,每個人都能發揮他的特長和愛好,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領域裏健康、快樂成長。十年後的高考能考查這些內容就好了!
張丕學: 改革在路上,雖還存在諸多需解決的問題,但總方向是對的,只要每一個層級去認真思考,都去想辦法解決面前的問題,未來肯定會很好,我也希望十年後通過改革的深入進行,我們所有老師都能夠安心、靜心回歸到教育的本真上來。
沈忠傑: 我們也思考過理想的、未來的高考,我覺得選擇性應該堅持到底,也希望在未來我們的選擇能更理性,這是第一個願望。第二個願望,期待高校的招生能夠更加多元,能真正將高中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帶入高考。第三個願望,普通高中的辦學生態能更好,建立更好的教育秩序,不再有學校為讓自己成為所謂的“超級中學”而破壞另一個地區的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