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朱永新 :中國教育要進一步改革,需要六點“融合”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8-12-19 | 責編: 吳雨航

   中國網12月19日訊(記者 吳雨航)11日上午,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中國網教育頻道承辦的“扛歷史使命、塑時代新人”第七屆中國教育家年會暨中國好教育盛典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原總督學柳斌,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中國網副總裁李富根,中國網資訊中心總監詹海濤,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原副院長、教授李文長出席會議。

本次年會上,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以《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開放新思想》為題發表主旨報告,他用數據呈現教育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性成就以及總結的經驗,並表示,“中國教育還需進一步改革開放。”以下為朱永新副主席演講全文。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發表主旨報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40年前的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只有3600多億元。到了2017年,國內生産總值達827122億元,增加了200多倍。中國奇跡、中國速度、中國故事,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重要話題。

教育改革:40年的跨越式發展

1.實施免費義務教育。40年教育第一個成就就是免費義務教育。1982年農村兒童入學率只有62.6%,改革開放之初,到2002年全國有8000多萬的青少年青壯年文盲,到2007年,開始免除全國農村的義務教育學雜費,2008年開始免除城市的義務教育學雜費。所謂真正免費義務教育就是不能收學雜費,不能收課本費,這叫真正的免費義務教育。

2.各級各類教育跨越式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初,小升初的比例在60%左右,中職學生佔高中比例不到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高校的錄取率只有5%。現在,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近80%,小學的入學率差不多100%,初中的毛入學率1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5%,這些數據變化非常之快。  

3.大力推進素質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國家層面到意識層面要推進素質教育走向全面的科學素養。現在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大家的共同的呼喚,儘管還有很多問題。

4.教師隊伍建設上了新臺階。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些年來在教師隊伍上的成就。從教師隊伍的學位學歷上來看,1998年專科以上學歷的小學教師還不到13%,到了2015年超過了90%,這個發展速度是驚人的。本科學歷當時11%左右,現在超過82%。總體來説教師隊伍還是有很大的提升,尤其在中國城市,教師隊伍的數量、品質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5.教育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在改革開放之初,出國留學人數不到十萬人,現在發展很快,已經超過50萬人,孔子學院的數量也在不斷的發展。同時,從流出國變成了流入國,現在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同時中外合作辦學跨出很大步伐,中國學生今後若干年可以實現相當一部分學生進行不出國的留學。

6. 教育法治建設取得新的突破。我國主要的教育法律都是在改革開放40年期間立法的,《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條例》。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但是目前我們國家教育立法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0年經驗:必須優先發展教育

第一,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改革開放40年可以清晰的看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演變的過程。從小平同志主動提出要做教育的後勤部長,到十三大報告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放到首要位置,十四大明確提出把教育發展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十四大以後,一直到十八大,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一直沒有動過,十九大報告更是把教育作為第一民生,這次教育大會也把教育發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發展根本任務。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強調立德樹人,德育為先,育人為本,也可以看出基本的發展線索,總書記也是多次提出來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

第三,始終注意推進教育公平。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整個國家的教育投入基本上投入的重點方向主要是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邊遠地區、弱勢人群。

新挑戰:教育方式的變革

第一個問題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嚮往和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毫無疑問我們整個教育發展目前完全或者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甚至經常成為社會的風口浪尖。整個教育發展的最大的問題不均衡,東部和西部不均衡,城市和鄉村不均衡,同一個城市的重點校和薄弱校不均衡,弱勢人群和普通人群不均衡,這樣的不均衡到現在依然沒有解決,甚至於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擴大的趨勢。比如説生均經費,東部北京、上海等地區差不多一萬左右,西部貧困地區就五六百塊錢,這樣的差距非常之大,教育品質的差距也非常之大。

第二個問題是國際化浪潮下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幾千年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文明,在國際浪潮的背景下,其實受到很大衝擊。中國的傳統體育、武術,中國傳統醫學、中醫,中國傳統藝術有很多,但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怎麼樣應該有它應有的地位。比如説周易裏面特別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本身就是中國人特有的勤勞的精神,有容乃大,寬容的精神,這是中國人在世界各個民族裏非常顯著的特點,這樣的精神,這樣的品格怎麼樣在教學中傳承,這些問題還是面臨很大挑戰。

第三個問題是網際網路時代下整個學校資源的多樣化和傳統學校之間的矛盾。未來學校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未來有沒有可能不到學校去學習?對此,我提出未來學習中心的模式,也就是未來學生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按時按點按班級進行學習,個性化、定制化學習方式成為趨勢。

現在很多教育資源提供商,有很多老師開始辭職,自己通過網際網路的平臺開課。以後整個學校會發生很大變化,甚至文憑都會被弱化。美國有一家世界五百強公司宣佈招聘人才不許看文憑,提交學歷資料無效,怕戴上學歷的有色眼鏡去衡量人。文憑時代終將過去,甚至連考試慢慢也變化了。未來,整個教育課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學的這些東西是天經地義的嗎?人到底應該學什麼?

面向未來,傳統學校會進行深刻的變革。包括評價體系,過去單一的一次性評價,選拔性評價,未來可能會走向漸進性性價、生成性評價。

未來教育:需要六點“融合”

在新的時代,我們必須進一步改革開放。那麼,應該改哪些方面?怎麼去改?

第一中國教育和世界教育融合。整個中國教育要站在世界教育舞臺上去配置。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有數千門、上萬門非常好的慕課課程,這些課程的品質、品質很多人通過網路都能看到。但是這些課程在學校裏是沒有地位的,我們是不承認它的,未來能不能承認它的學分?因此,在世界的範圍內配置中國的教育資源,這恐怕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第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深度融合。我們知道,在美國上個世紀的60年代,家庭對學生的發展的作用和意義非常之大,有了現代學校制度以後,很多家庭開始把自己的教育權利轉讓給學校,很多父母親成為職業人。現在的年輕父母基本上在他們人生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都忙著打拼,很少有精力和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個時候恰恰是孩子成長的最關鍵的時期。所以他們怎麼樣去理解教育,怎麼樣去參與教育,怎麼樣用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如何實現家庭教育?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另外,社會的教育資源非常多,但是我們並沒有非常好的利用。我們做過調查,中國的博物館、中國的美術館基本上沒有成為我們學校的教育資源,你到西方任何一個國家去,隨時都可以看得見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在美術館、在博物館進行學習。所以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是未來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三,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的融合。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公辦和民辦攜手前進,民辦教育不僅僅是公辦教育簡單的補充,它是個性化的非常重要的渠道,也適合公辦教育的有利的推進者。我們要利用民間的智慧,民間的資本,民間的力量來撬動整個教育的發展。所以未來的中國教育還需要更多的民間力量,更多的有思想的人能進入教育隊伍,這是學校教育需要進一步改革的。

第四,傳統學校與未來學習中心的融合。未來的學習中心必然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和方向,教育資源的提供會多樣化。現在學生很辛苦,放學還要去培訓機構補課。未來有沒有可能政府直接購買課程?當然可以。  

未來的教育,包括學習方式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美國HTH學校的校長告訴我他們70%時間不上課,給學生自己研究問題,用項目式學習方式進行,而且他的學生一點不比其他學生差,所以項目式學習未來將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五,知識域與生活、生命的融合。教育是為了什麼,一個方面是為了國家、民族,整個人類的文明的延續和發展,這是教育的社會責任。但是同時,教育對個體來説是要為人的生活服務的,為人的生命成長服務的。所以我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我們在提煉教育文化時,是不是把那麼多學生一輩子都派不上用場的東西拿來?尤其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我認為未來是一個認知外包的時代,所謂認知外包就是工廠有的東西已經不需要教了,新型的學習方式成為趨勢。

第六,統一考試和多元評價的融合。無論是在中國也好還是在西方也好,評價始終是指揮棒。考什麼、學什麼、怎樣評價?都需要我們進行思考,未來創造新的評價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