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浙大留學生娜斯佳詩歌裏的中國情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潘婷 納紫璇 | 時間: 2018-11-20 | 責編: 段留芳

原標題:浙大留學生娜斯佳詩歌裏的中國情

      娜斯佳 圖片由本人提供

“我從俄羅斯走到中國,從中國的北方走到中國的南方。現在,你看見的是,一個年輕單純的女孩,在美麗的中國杭州西湖之濱,在龍井茶醉人的芳香裏,變成了一個優雅的女子……”在以“收穫·中國”為主題的第七屆留學生朗誦比賽中,俄羅斯留學生娜斯佳和約旦留學生牧沙朗誦的原創作品《俄羅斯的心,中國的夢》,收穫了大賽一等獎。獎盃背後,藏著一個俄羅斯姑娘的中國情緣。

娜斯佳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的2018屆碩士研究生,在俄羅斯讀高中時便開始接觸中國文化,細細數來已有近十個年頭。“以情動人”是她寫詩的原則。她認為“詩歌裏應該有一顆心”。獲得朗誦大賽的一等獎後,她説:“就像它的名字‘收穫·中國’一樣,這個獎項也是對我在中國收穫的一切的肯定。”

成長于文學氣息濃厚的俄羅斯,娜斯佳從小就對詩歌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説,自己小時候就嘗試著用俄語寫詩。她來到中國後,參加過一些詩歌朗誦會,在朋友的鼓勵下,她開始嘗試用中文寫詩。

對於娜斯佳來説,寫詩之於她,就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表達。每當發生讓她開心或難過的事情,都會激發她的創作靈感。有時,娜斯佳也擔憂自己的詩歌不被中國人理解。“我嘗試用中國人的思維去寫作,並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人的思維,使她的詩歌可以與更多的人産生情感上的共鳴,娜斯佳積極去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不斷地打開自己的內心。在娜斯佳的詩歌中,可以感受到中俄兩種文化的交融。

娜斯佳坦言,中俄雖然相鄰,但文化上還是有所差異。悠久的歷史賦予中國文化多元特性,但這並沒讓娜斯佳畏懼,她説:“越是複雜的東西,就像龍捲風一樣,反而對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重新接觸一門語言有諸多艱辛,但娜斯佳刻苦學習漢語,為她很好地融入中國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初步了解中國文化,到如今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娜斯佳沉浸于中華文化的“龍捲風”中。

能夠與中國結緣,娜斯佳一直很感激周圍人對她的的幫助。高中接觸中國文化時,她遇到了嚴格且負責的中文老師,越挫越勇的她不折不扣地完成了高要求的學習任務;本科交換時,她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好客而萌生來華讀研的念頭;她與詩歌老師——詩人黃亞洲的相識,使得她在機緣巧合下了解杭州,就此開啟了她在浙江大學的留學生活。

在浙江大學求學時,娜斯佳的導師——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李岩教授,也給予了她極大的幫助。每次檢查作業時,李岩細緻到對每一個中文詞語進行修改。能夠師從李岩,讓她感到很幸運;李岩嚴謹的治學態度,則讓她特別欽佩,“李岩老師更像是我在中國的媽媽,當我被心事困擾的時候,她總能一針見血地給我指出關鍵點”。

在杭州的3年,娜斯佳也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她不喜歡窩在自己的留學生小圈子裏,她把不斷體驗新鮮事物看作生活的一大樂趣。娜斯佳曾亮相過首屆浙江詩歌春晚,也擔任過浙江大學120週年校慶主持人,在杭州電視臺有個人專欄“佳的詩和遠方”。

參加“收穫·中國”第七屆留學生朗誦比賽前,娜斯佳請來杭州電視臺的朋友指導自己。電視臺的老師在指導時給她拋出了一個單選題:是選擇字正腔圓的朗誦,還是選擇感情優先於吐字。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雖然帶著點洋味兒,但這樣才能將我的故事、我的感受表達出來,打動別人。”

談到未來,娜斯佳打算在俄羅斯開一家國際學校,“希望不同的文化可以更好地交流、碰撞出花火。特別是在中俄兩國之間,架起一座文化的橋梁”。她還表示,自己會和老師朋友們開一個視頻專欄,分享一些異鄉生活的體會,把自己在中國感受到的善意傳遞給更多的留學生。

“西伯利亞的雪花,一片又一片,落在這個女子的手心。而她感到的,卻是中國的溫暖。她一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已經全部留在了中國,留在了杭州,泡進了她手中的這一杯溫暖的龍井茶。我愛你,朋友!我愛你,西湖!我愛你,杭州!我愛你,中國!”娜斯佳在《俄羅斯的心,中國的夢》的結尾這樣寫道。

浙江大學 潘婷 納紫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年11月19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