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關注|朱永新:人文教育的當下與未來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朱永新 | 時間: 2018-11-19 | 責編: 曾瑞鑫

編者按:2016年,教育部印發《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首次正式提出將人文教育作為學生的發展目標。兩年來,人文教育日益成為教育界仁人志士的共識,呼喚人文教育的回歸,已經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朱永新多年來致力於推動新人文教育的發展,在新教育實踐中積極踐行人文教育。本文選自朱永新在2018年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上的講話,他相信對於人文教育的思考,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應有的責任。

新教育的初始:與人文教育的不解之緣

2010年,同安開始有了第一所新教育實驗學校——梧侶學校,這是同安第一粒新教育的種子,接著,同安又有了濱城小學、第二實小、五顯中心等一批新教育實驗學校。2014年,新教育義工童喜喜作家不僅帶著她的團隊,將新教育螢火蟲廈門分站在同安紮根,還將“新孩子”鄉村閱讀公益行等等一系列公益活動,都陸續送進了廈門同安。隨著螢火蟲分站成為全國品牌分站,新教育開始在同安從學校走向社區,走向大眾。

同安區的教育有著獨特的人文內涵,這裡既有全國領先的教育大數據平臺應用,也一直秉承晨誦午讀暮省的脈脈書香;這裡有濱海的現代化學校,也有山區的小而美的校園。這裡有大型豐富的人文教育活動,更多的是小巧精緻、廣泛持續的“活動即教育”探索。這裡的新教育人通過數十年的“可愛生肖”活動,讓孩子在房前屋後,一碑一石中品嘗到歷史的芳香;他們通過讓城市與農村孩子比挑土的“趣味運動會”,讓條件差異大的孩子們,擁有一樣的自信和收穫。相信與會代表們能夠感受到這裡濃郁的人文氛圍和同安新教育人的理想主義情懷。

我們在新教育早期,就已經提出了新教育實驗的五大理念。即“新教育發展論”——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潛力論”——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新教育個性論”——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新教育崇高論”——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新教育和諧論”——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現在看來,這五大理念,不僅是新教育的基本價值觀,也應該是新人文教育倡導的核心理念。

什麼是新人文教育?

具體來説,新人文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從目標看,新人文教育能夠成為個人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人類進步的福祉。

首先,新人文教育是增進個人幸福的基本途徑。

在本質上,新人文教育尊重人之為人的價值,其根本使命是用教育的方式實現人之為人的價值,把人身上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把人最寶貴的價值展現出來。新人文教育能夠讓受教育者更理性地看待世界,更從容地對待生活,構建出完滿的精神世界與道德世界。

其次,新人文教育是增加社會和諧、解決當下時弊的重要路徑。

針對當下社會面臨的一系列危機,人類需要借助新人文教育這一劑良藥,讓受教育者了解目前人類社會存在的癥結和問題,讓受教育者具備了解、思考並解決已有的癥結和問題的信心和能力,併為構建和諧完美的社會而努力奮鬥。

再次,新人文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前提。

在9月10號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學生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人文教育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培養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於提高民族整體的人文素養有積極的作用。

第四,新人文教育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

人文教育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精神力量:一是引導人類樹立全球意識,相互尊重、彼此信賴。二是引導人類樹立合作意識,相信任何問題都需要世界人民的合作努力來解決,以包容差異、形成共同體為前提;三是引導人類認識和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在碰撞與交流中吸收優秀文化“為己所用”。

2.從價值看,新人文教育能夠彰顯與保護人的生命、權利和尊嚴。

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起點是對人的生命和人的價值的尊重。

長期的教育實踐對於學生的學習權關注不夠。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學生的學習定位為一種義務和責任,將學生置於教育中的被動地位,教師則處於控制與支配的主體地位。學習不是學生生命本性的衝動與激情,而變異為與人的發展剝離的外在行為。

此外,保障師生的人格尊嚴也是我們教育的短板之一。尊重是人性的起點,也是人道主義與人文精神的表徵。在一定程度上,尊嚴的重要性超過學習權的確立。因為,即使一個學生不想學習了,他依然具有人的尊嚴,理應受到“人”應該有的對待。

在教育過程中,非歧視原則是尊重的具體體現。尊重學生,不能以任何理由歧視任何一個學生,不能通過各種評價和排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

3.從方法看,新人文教育能夠通過閱讀、對話、寫作和踐行涵養人生智慧、塑造理想人格。

閱讀、對話、寫作和社會實踐,是新人文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徑。閱讀,尤其是經典閱讀,是新人文教育的最基礎的方法。營造書香校園,是新人文教育的最基礎的行動。

對話,是新人文教育的第二個重要方法。嚴格地來説,閱讀也是一種對話,是我們與歷史上的偉大的人物之間的對話。另外一種對話是在發生在人文教育課堂上的同學們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對話。在新人文教育中,兩者缺一不可。對話不僅關乎説話技能的訓練,而且關乎人的文明和價值規範。

寫作,是新人文教育第三個重要的方法。新教育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寫作,把師生共寫隨筆和教師的專業寫作(反思)作為新教育的重要行動。從新人文教育的角度來説,“學習寫作,從根本上説是學習以理性文明的、有教養的方式與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公民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説理。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培養有效的成員。”

新人文教育的第四個重要的方法是踐行。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覺,開展社會實踐、生活實踐的各種行動。范梅南指出,對教育者來説,人文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培養一種批判的教育能力:知道在教育情境中,在仔細的啟發性思考的基礎上如何採取機敏的行動。“積極的實際行動”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全球教育變革的主導方式。新教育實驗不只是鼓勵師生敢於擁有理想,更重要的是倡導立刻行動。

新人文教育探索的方向與路徑是什麼?

未來的新人文教育如何進一步深化和有效推進?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落實:

第一,研發融語文、哲學、歷史、地理等學科為一體的大人文教育課程。

現在人文教育的問題之一,就是知識體系割裂,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習是非連續連貫的,如小學階段對於歷史和地理知識的缺乏,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對於哲學思維的訓練的缺乏等。尤其是文理分科以後,對於大量理科學生的人文教育的忽視,都需要我們通過重新構建新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與結構來加以改進和完善。一個基本的設想,就是研發一個融語文、哲學、歷史、地理等學科為一體的大人文教育課程。這個課程將一以貫之,面向所有學段的所有學生,按照人文教育的基本概念與原理(類似科學大概念的人文大概念)來組織文本,以經典閱讀為主要內容的新人文教育課程。

第二,深化晨誦、午讀、暮省的新教育生活方式。

新教育實驗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宗旨,提倡過一種浪漫與理性兼具的生活。

在新教育生活中,晨誦是浪漫的開啟,喚醒人們詩意棲居的敏銳感受。午讀的核心是共讀。通過閱讀同一本書,通過讀後進行的交流,在碰撞溝通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暮省的核心是寫作。通常以“師生共寫隨筆”這一行動所提倡的方式方法,對一天進行反思與總結。

晨誦、午讀、暮省三者是新人文教育的根本實施路徑。是把閱讀、對話、寫作和踐行完美融合的新教育生活方式。

第三,推進以合作探究為形式的人文主題學習。

合作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合作探究性學習是通過互相合作的方法選擇學習課題,有效地針對問題開展探究活動,通過假設、推理、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然後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並且能夠在探究中發現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新人文教育的合作探究學習一般用人文主題學習的方式來進行,通過主題閱讀,對話討論,寫作反思,實踐行動等方法來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是充滿挑戰的,它需要兼具人性的溫度和精神的高度,需要在思辨之中探索多元答案,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價值而不是事實,也無法用簡單的標準答案判斷學習的成效。

第四,培養具有新人文精神的師資隊伍。

教師成長是新教育實驗的起點,師資隊伍建設是新教育行動中不變的重點。培養具有新人文精神的師資隊伍,首先需要從職業認同、專業發展、視野拓展上,對教師進行系統的閱讀指導,其次需要在具體工作中不斷踐行和反思,通過反思再來調整行動,第三需要從培訓中有著長期的跟進深入,從專業交往上,以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讓老師由內而外地産生對精神的渴望和追尋,從而讓現實生活和精神追求真正融合為一體。

第五,探索家庭學校社會合作的新人文教育模式。

新人文教育不只相信師生成長的力量,也相信社會的力量。新人文教育鼓勵大學、企業、文博機構、公益機構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加入學校各類課程委員會,通過共同探討,為兒童的未來做好各種準備。這是基於把“知識”看成為全球共同利益的思考,所以,新人文教育所倡導的“課程開放”,更應該是面向世界的開放,促進不同文明、宗教信仰、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人類的新一代人從小就能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中成長,從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兒童不論生在何處,不論性別、家庭背景、學業成就等方面有何差異,都能接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一定充滿求真的好奇和創新的勇氣,充滿人性關懷和審美情趣,這樣的終身教育就是所有人幸福完整的生活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