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一份研究報告揭秘:網路時代,孩子最期待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曾瑞鑫 | 時間: 2018-10-28 | 責編: 秦金月

中國網10月28日訊(記者 曾瑞鑫)近年來,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在家庭中的迅速普及,傳統的親子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路時代的親子關係正處於解構和重塑的轉型階段。不久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聯合美國、日本、南韓的研究機構,開展了網路時代親子關係的比較研究。27日,在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的2018家庭教育學術年會(蘇州)上,課題組正式發佈了《中美日韓網路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結合報告,約請專家共同探討網路時代的親子關係該如何構建。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和初一、初二在校學生,4170名中國中小學生、2017名美國中小學生、2272名日本中小學生和1936名南韓中小學生完成了調查問卷。其中,中國在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常德市、遼寧省遼陽市、陜西省寶雞市6個城市進行了問卷調查。

在親子交流、親子互動及相互認同等方面的對比研究有10個主要發現,體現出中國與美國、日本和南韓的不同之處:

2018家庭教育學術年會活動現場

一、中國中小學生和父母交流頻率最低。本次調查發現,中國中小學生經常和父母(監護人)交流的只有57.7%,不到六成,而日本、美國、南韓依次為81.7%、81.0%和79.0%,分別比中國高24.0、23.3和21.3個百分點。此外,還有7.8%的中國中小學生平時和父母(監護人)不太聊天或不聊天,美國、日本和南韓則依次為3.9%、3.4%和1.8%,分別比中國低3.9、4.4和6.0個百分點。可見,中國中小學生和父母交流頻率最低。

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逐漸減少身體的親密接觸,更多的是言語溝通和交流,父母要及時調整,多與子女溝通,並注重孩子成長的多元化需求。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全面地進行自我探索,內心世界日益豐富敏感,父母要與孩子多交流學習之外的內容,不僅是孩子的交友、興趣愛好等,還要引導孩子關注社會,有利於孩子的知識、經驗拓展,是對學校教育最好的配合。父母過多地關注學習還可能會被孩子看作不信任、懷疑,因而拉大親子心理距離。

二、中國中小學生喜歡和父母聊天的較少,不喜歡的主要理由是不被理解、父母總説自己對和老説學習的事。

是否喜歡與父母交流從一個側面反映親子認同程度。調查發現,大多數中國中小學生喜歡與父母(監護人)聊天,比例達82.7%,與南韓(82.1%)相差不大,但低於日本(88.4%)和美國(87.3%),分別低5.7和4.6個百分點。有2.6%的中國中小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與父母(監護人)聊天,比例在四個國家中最高。可見,喜歡和父母聊天的中國中小學生在四個國家中相對較少。

三、中國家庭成員在一起時各自玩手機的最少,但父母和孩子交流時玩手機的最多。智慧手機的出現,給家人溝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成為溝通的障礙,有時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卻各自沉迷于手機遊戲或者社交聊天等,忽視了家人的互動。調查發現,有8.5%的中國家庭成員坐在一起經常各自玩手機,在四個國家中比例最低,日本、美國和南韓比例為25.2%、12.7%和10.0%,分別比中國高16.7、4.2和1.5個百分點。可見,中國人比較重視家庭交流的氛圍。然而,調查同時顯示,40.4%的中國父母(監護人)有時一邊玩手機一邊和孩子講話,在四國中比例最高,日本、美國和南韓比例依次為38.7%、38.5%和36.4%,分別比中國低1.7、1.9和4.0個百分點,還有8%的中國父母(監護人)經常一邊玩手機一邊和孩子講話,合計近半數中國中小學生父母有一邊玩手機一邊和孩子講話的情形。

四、中國中小學生與父母衝突最多,主要發生在學習、生活習慣、家務事和上網方面。親子衝突指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對抗或對立,衝突根源是互不認同。調查顯示,最近半年,17.9%的中國中小學生和父母(監護人)沒有什麼衝突,比例在四國中最低,日本、南韓和美國依次為28.0%、25.0%和24.4%,分別比中國高10.1、7.1和6.5個百分點。可見,中國中小學生與父母(監護人)發生衝突最多。中國中小學生與父母(監護人)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衝突:學習(55.8%)、生活習慣(43.8%)、家務事(25.6)、上網(25.2%)和對事物的想法或看法(21.1%),選擇率均超過兩成。美國中小學生與父母(監護人)主要在家務事(40.1%)、學習(36.1%)、生活習慣(30.6%)、穿著打扮(20.7%)和花錢(20.0%)方面發生衝突;日本中小學生與父母(監護人)主要在學習(43.4%)、生活習慣(39.9%)、家務事(30.7%)、花錢(20.8%)和交朋友方面(19.4%)與父母發生衝突;南韓中小學生主要在學習(44.7%)、生活習慣(42.4%)、上網(31.1%)、隱私(26.4%)和家務事(23.8%)方面與父母發生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父母與子女交流話題更集中于學習方面或學校的事,而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全面地進行自我探索,內心世界日益豐富敏感,父母過多關注學習、忽略孩子多元化的交流需求,會降低交流品質、造成親子雙方心理距離的拉大。

五、聽孩子傾述煩惱的中國父母最少,被父母批評的較多。在親子交流溝通中,父母善於傾聽子女的煩惱,能讓孩子感到被父母理解、接納和支援,可以有效維護和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增進親子情感。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和理解,久而久之,孩子習慣於報喜不報憂,內心卻處於徬徨無助的狀態。調查發現,71.5%的中國中小學生表示“父母(監護人)聽我訴説煩惱”,選擇率在四個國家中最低,南韓、美國和日本依次為91.0%、88.4%和86.7%,分別比中國高19.5、16.9和15.2個百分點。80.6%的中國中小學生認為“父母(監護人)理解我”,選擇率在四個國家中最低,南韓、日本和美國依次為93.3%、89.0%和86.8%,分別比中國高12.7、8.4和6.2個百分點。

父母的表揚或批評關係到父母對孩子的評判,也與是否接納和認可關係密切。84.8%的中國中小學生表示“父母(監護人)有時表揚我”,與日本(85.0%)和南韓(84.5%)相差不多,比美國(79.0%)高5.8個百 分點;88.1%的中國中小學生表示“父母(監護人)有時批評我”,僅比日本(90.1%)低2.0個百分點,比南韓(77.7%)和美國(66.1%)分別高10.4和22.0個百分點。

六、中國中小學生希望親子平等如朋友,但依賴性最強。當今的中小學生期待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數據顯示,83.8%的中國孩子希望和父母的關係像朋友一樣,選擇率在四個國家中最高,比美國(83.0%)高0.8個百分點,比南韓(74.8%)高9.0個百分點,日本選擇率只有30.9%,明顯低於其他三個國家,比中國低52.9個百分點。日本多數中小學生並不期望與父母或監護人如朋友一般平等相處,與日本社會注重等級輩分、強調長幼有序有關。與此同時,40.4%的中國中小學生希望子女和父母(監護人)各自可以做喜歡的事,互不干涉,是唯一選擇率不過半數的國家,南韓、日本和美國依次為72.8%、69.9%和61.7%,分別比中國高32.4、29.5和21.3個百分點,反映了中國孩子較強的依賴性。

七、中國中小學生智慧手機擁有率僅次於南韓, 7~9歲開始觸網的居多。本次調查發現,86.5%的中國中小學生擁有多種電子産品,低於南韓(100.0%)和美國(95.0%),高於日本(75.7%)。在多種電子産品中,中國學生擁有最多的是智慧手機(68.1%),接近七成,其次是普通電腦(41.2%)、平板電腦(36.7%)和不能上網的一般手機(18.4%),同為亞洲的南韓(87.2%)和日本(42.1%)學生均是擁有智慧手機比例最高,中國的擁有率僅次於南韓,而美國學生擁有平板電腦的比例(65.9%)超過了智慧手機(61.4%)。

八、中國父母對孩子上網情況了解最多、設立規定最多,但提醒最少。中國父母對孩子上網方面設立規定的最多。其中,沒有規定上網時間的比例為14.5%,而美國(48.6%)、日本(49.7%)和南韓(38.9%)三國的比例分別接近半數或近四成,比中國高24~35個百分點;中國父母對孩子上網內容沒規定的比例為10.8%,美日韓三國的比例均在三至五成之間,比中國21~35個百分點;沒規定上網使用規範的比例,中國父母比例為10.7%,美日韓三國的比例均在二至三成,比中國高11~21個百分點;對上網的花費,中國父母沒給孩子規定的比例為14.8%,美日韓的比例均在兩成以上,甚至高達四成多,比中國高9~27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父母給孩子的各類規定最多。

但是,中國父母在提醒監督方面做得不夠,有31.9%經常提醒孩子使用網路的注意事項,少於日本(65.6%)和美國(40.2%),還有28.6%的中國父母基本不提醒,在四國中比例最高,分別比南韓(20.2%)、美國(16.6%)和日本(7.2%)多8.4、12.0和21.4個百分點,比四國平均值(16.7%)也高出近12個百分點。這導致中國孩子在某些上網規定方面執行較差,例如,10.6%的中國孩子對於上網規範是“有規定沒遵守”,在四個國家中比例最高,5.5%的中國孩子沒遵守上網的費用限制規定,在四個國家中比例也最高,但中國孩子對上網時間和內容方面的規定執行得比較好。

父母的有效監督對孩子形成良好網路使用習慣、培養網路素養有重要作用。建議父母不僅要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情況,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還要具體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路,克服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孩子既能享受網路的樂趣,又能有限制、有節制地使用網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議雙方都能接受的上網協議,如果能由孩子為主來提出協議內容更好,父母可以鼓勵、監督孩子自覺執行。這也是培育孩子毅力、自製力、好習慣的方法,父母可通過與孩子的討論增加親子溝通機會,使兩代人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長。

九、中國中小學生與父母網聊的最多,向父母公開個人狀態的也最多。網路為親子溝通提供了新的途徑,便於父母與子女進行即時溝通。調查發現,有63.8%的中國中小學生經常或有時使用社交網路與父母聊天,在四國中比例最高,南韓、日本和美國依次有57.8%、43.5%、35.8%經常或有時使用社交網路與父母聊天,分別比中國低6.0%、20.3%、28.0%,其中,更有21.9%的中國中小學生經常和父母進行網聊,僅有15.4%的中國中小學生從不使用社交網路與父母聊天,在四國中最少,比美國(49.7%)和日本(46、0%)均少30多個百分點,比南韓(30.7%)也要少15個百分點。

中國中小學生不僅使用社交網路與父母聊天的最多,在社交網路向父母公開個人狀態的也最多。隨著網路的發展與智慧手機的普及,很多中小學生也開始使用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體,並把自己的心情、狀態發佈在朋友圈或個人空間中。調查發現,34.9%的中國中小學生沒有在社交網路發佈過個人狀態,在四國中比例最低,日本比例最高,為72.0%,南韓為44.2%,美國為36.4%。微信朋友圈、QQ空間是父母了解孩子的另外一扇窗口,也是父母與子女溝通的新渠道。這為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增加了機會,同時也使一些中小學生感到個人領地被侵犯。因此,有的人願意向父母公開自己的個人空間或朋友圈,也有的孩子設置了分組或“拉黑”了父母,不希望父母“隨時線上”並“特別關注”。在社交網路發佈過個人狀態的中國中小學生中,有68.3%願意對父母公開個人狀態與空間,接近七成,在四國中比例最高,美國學生有51.5%、日本學生有38.2%、南韓學生有32.5%把社交網路發佈的狀態對父母公開,分別比中國低16.8、30.1和35.8個百分點。

十、中國中小學生經常與父母一起做家務、運動和讀書的最多, 親子休閒活動需要繼續提倡和鼓勵。休閒活動可以促進親子互動並提高家庭生活品質,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對於日常性的親子活動來説,內容和頻率都有比較重要的意義。本次調查發現,經常和父母(監護人)一起做家務、一起運動和一起讀書的中國中小學生最多。40.1%的中國小學生經常與父母(監護人)一起做家務,南韓、美國和日本依次為36.5%、34.0%和30.2%,分別比中國低3.6、6.1和9.9個百分點;35.5%的中國小學生經常與父母(監護人)一起運動,南韓、美國和日本依次為24.1%、16.8%和14.5%,分別比中國低11.4、18.7和21.0個百分點;20.2%的中國小學生經常與父母(監護人)一起讀書,南韓、美國和日本依次為11.9%、9.4%和6.4%,分別比中國低8.3、10.8和13.8個百分點。

該研究還深入剖析差異背後的原因,為改善我國當代中小學生親子關係提供借鑒和參考。

(作者:中美日韓網路時代親子關係比較研究課題組 執筆人:孫宏艷、張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