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28日訊(記者 曾瑞鑫)10月27日 ,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和蘇州市教育局承辦的“2018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于10月27-28日在蘇州舉行。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在會上發表演講,主題為“新時代 新人才 新家風”。
朱永新發表演講
一、新時代
新時代之所以新,在於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十九大的這一重大判斷,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際,也明確了我們當下社會發展所處的時代坐標,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究竟有哪些?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剛剛當選總書記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可見,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務。十九大報告再次把教育作為民生的第一個問題來論述,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更是充分彰顯出決心。
其實,教育與美好生活之間,還有著更為深層的關係:更好的教育,本身就是更美好的生活。教育不僅是創造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基礎、最關鍵的路徑,也是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基礎、最關鍵的組成部分。更好的教育,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才能為經濟轉型、科技創新、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提供更有力的支撐,為滿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時代之所以新,還在於明確了今後若干年的奮鬥目標。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工作任務必然也要隨之變化和調整。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奮鬥目標和工作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演講現場
二、新人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能一蹴而就,絕不會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全黨全國人民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需要新時代共産黨人牢牢把握新使命,確保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需要有一批勇於改革、善於改革,敢於直面矛盾和問題、善於化解矛盾和問題,有想幹事、真幹事的自覺和會幹事、幹成事的本領,能夠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確保黨中央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戰略部署順利實現的幹部。同時,需要有一批“志存高遠、德才並重、情理兼修、勇於開拓,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的年輕人。
綜合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可以把新時代需要的新人才,概括為“六有”新人才。
第一,新時代的新人才,既要有愛國情懷,又要有國際視野。
習近平在北大的講話中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他希望青少年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求青少年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愛國主義不是空洞的口號,不是裝潢門面的標簽,而是實實在在的的行動,是要真正地“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隨著新時代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隨著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意味著中國將更加積極地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意味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能夠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新的選擇,也意味著中國有可能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方案。2015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九屆青年論壇開幕式賀詞中指出,建立一個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地球,是包括全球青年在內的每個人都要重視和擔當的責任。“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世界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人類就有希望,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青少年學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全球治理中肩負的責任擔當,不斷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學習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本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第二,新時代的新人才,既要有青春夢想,又要有實幹精神。
夢想是人們對於未來的一種美好期望。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説過,一個適逢其時的夢想,其力量勝過任何強大的軍隊。夢想,更是青少年前行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十九大描繪的夢想藍圖,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這個夢想,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
實幹精神是青春夢想的最佳拍檔。“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致辭的這句話,已經成為風靡全國的流行語。這也是他對於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他多次用古人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等名言警句來勉勵青少年做知行合一的實干家。
第三,新時代的新人才,既要有健康體魄,又要有學習熱情。
身體素質是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健康的體魄必然一事無成。60年前,清華大學喊出了“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響亮口號,激勵了無數清華學子鍛鍊身體,養成了強身健體的良好習慣。作為清華的畢業生,總書記也是深得其要義,多次強調青少年需要有健康的體魄。2014年8月15日,他在南京看望青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指出:“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青年強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也包括身體健康、體魄強壯、體育精神。”
學習熱情是成長的起點。學習是指人們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學習也是讓人擁有智慧最重要的路徑。總書記對學習非常重視,“學習”是他和青少年交流時使用頻度最高的詞彙。2013年五四青年節,他語重心長地指出:“青年人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三,新家風
新時代呼喚新人才。培養新人才呼喚新教育,這種教育是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是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教育。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明確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
在這個新教育的體系之中,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總書記在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年來,總書記多次對家庭教育問題發表重要講話,把家庭建設,家風建設作為教育是重要內容。在2015年2月17日的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説,“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現場聆聽講話的我,當時就非常感慨。這也是我們把今年的家庭教育國際論壇主題定為“新時代,新家風”的重要原因。
家風是家庭教育的結果,是一個家庭通過家規家訓的明確倡導和家庭長者的言傳身教長期的熏染積澱養成的。家風一旦形成,本身就成為教化的資源,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家族子弟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意義,古人所説的“漸漬家風”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説,家風既是長期家庭教育的結果,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資源。
家風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榜樣性和傳承性。家風對於家庭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以山東諸城東武劉氏家族為例。劉氏家族原來並不顯赫,是世代為農的新移民。劉必顯是家族中的第一個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晚年辭官歸故里,致力於子孫的教育,立下了“當官清廉、積德行善、官顯莫誇、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喪事從簡”的家訓。從清順治年間劉必顯中進士到道光末年的近200年間,劉家7代人先後出了進士11 人,舉人35人,七品以上官員73人,官位從知縣、知府、道臺、學政、布政使、巡撫、總督、尚書一直到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最為著名的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
習近平總書記的家風也是當代家風傳承的典範。在父親習仲勳88歲生日時,無法趕回參加壽宴的他,給父親寫了一封祝壽信。他深情地回憶説,“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週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産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他把父親對自己的教誨也努力傳承下去。總書記夫婦為女兒取名明澤,就是希望女兒能夠“清清白白做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既寄託了他們對女兒的期許,也體現了總書記家風的傳承。
我個人主張,應該在“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上建構一個能夠相對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時代的新家風的基本遵循。
至於用哪幾個漢字,可以組織專家充分研究討論,廣泛徵求民間意見,最後由國家相關部門決定。我個人則建議把“仁義勤樸和”作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化、簡約化的表述。
先説“仁”與“義”。仁者愛人,人人互愛。孔子曾經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仁的主要內容,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又體現在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這與新人才標準中提到的愛國情感與天下情懷也是一脈相承的。
義者敬人,有制度以規範之。孟子説,“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義更多與正義、公益相聯繫。在當代,義的內涵更加豐富,可以解讀為要學會遵循社會的道德規範和法律法規,學會尊重和幫助弱勢人群,學會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再説“和”。和者,多樣共處、共生之道也。2014年5月15日,在對外友協成立60週年紀念活動上,習主席曾經用四個“觀”來解釋中國的“和”文化。他説:“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最後説“勤”與“樸”。《易經》的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天道酬勤”,“勤”這個字背後是“乾道”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勤勞、勤奮、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永遠不過時。總書記對新時代人才提出的青春夢想與實幹精神,以及健體強身等要求,一個“勤”字,也完全可以涵蓋其中。
“樸”這個字背後則是“坤道”的精神,大地如此卑微,被我們踩在腳下,卻承載著萬物。樸實、簡樸、厚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當前社會缺失的基本美德。
勤於樸,這兩個字在當下具有特別的時代價值,在片面強調虛擬經濟,片面強調資本運作的今天,我們尤其不應該忘記“勤”。在片面強調炒作品牌,片面強調無情競爭的當下,我們尤其不應該忘記“樸”。
總之,新時代的新家風,既要反映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也應該回到中國人自古以來不變的信仰,所以,用“仁”、“義”、“勤”、“樸”、“和”這五個字貫通24個字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時代新家風,是一種更中國、更簡約的表達,不僅易學好記,而且有助於樹立中國人追求和平、謙謙君子的國際形象,有助於中華民族大家庭建立共同的和諧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