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胡金波談家校合作新理念:“家校關係”是最完美的教育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曾瑞鑫 | 時間: 2018-10-28 | 責編: 秦金月

中國網10月28日訊(記者 曾瑞鑫)10月27日 ,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和蘇州市教育局承辦的“2018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于10月27-28日在蘇州舉行。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國家督學胡金波在2018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上發表演講。他表示,“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人民滿意的教育必是“家校合作”並取得實際成效的教育。

2018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活動現場

一、家校合作,各美其美,不可或缺。

有人就有家庭。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夫婦子女等親屬所結合的獨特文化團體。她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最重要的生産單位、最核心的經濟組織、最可依賴的精神家園。家庭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和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家破”往往是“國亡”的催化劑。

有人就要教育。楊賢江在《新教育大綱》中強調:“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他認為原始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使社會成員適應群體社會生活和群體生産活動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身心發展的需要,是在生活實踐過程中進行的。

有家庭就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因家庭而生、伴家庭而長、隨家庭而興、跟家庭而旺。家庭教育作為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經常發生的活動,包含著家庭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呈現出家庭教育兩層最基本的含義:一是“在家庭的教育”;二是“教育在家庭中”。前者是有形的、具體的,與學校教育在邏輯上是相通的。後者是平凡的、平常的,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效,正如馬克思所言:“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呢?!”同理,對兒童而言,還有什麼教育比家庭教育更為有效呢?!

先有家庭教育,後有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産物,即當社會生産水準的提高為學校的産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為學校産生提供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知識分子、文字的産生和知識的記載與整理達到了一定程度並使人類的間接經驗得以傳遞、國家機器的産生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來培養官吏和知識分子時,學校教育就應運而生。

先接受家庭教育,後接受學校教育,終身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使命“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夯實孩子成長的起點和基點。學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從而使學校教育更加溫馨、更為給力、更富成效。家庭既是生活的起點,也是生活的終點;既是黑夜中的北斗,也是沙漠裏的綠洲;既是避風的港灣,也是棲息的場所。在不知不覺之中,每個人既終身接受家庭教育,又終身提供著家庭教育。

既沒有脫離家庭教育的純粹學校教育,也沒有脫離學校教育的純粹家庭教育。教育是一個功能完備、體系順暢、富有效率的有機整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為三根支柱撐起教育的宏偉大廈。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利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複雜的任務,最完美的教育應是兩者的有機結合。”他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説,把這塊大理石刻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即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對塑造兒童所起作用居於首要地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但僅有家庭教育是不夠的。學校教育不同於家庭教育,其職能的專門性、組織的嚴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內容的系統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穩定性與家庭教育構成了有機互補,從而保證了學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換言之,只有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啟蒙性和後續性、一貫性和階段性、血緣性與業緣性、針對性和規模性、靈活性與模式性、實踐性與智慧性、無序性與系統性、盲目性與科學性的內在統一,才能使教育更加完美、如虎添翼。

二、家校合作,美人之美,既‘合’又‘作’。

家校合作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優質的學校教育為了共同的育人目標在時間與空間、手段與方法、主體與客體的合理分工、科學協同而産生的有效率、有價值、有成效的教育活動的總和。因此,家校合作的關鍵是“各美其美”,既要揚長避短,也要揚長補短,在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評價、教育責任上“合”,在“作”的方向上不迷糊、認識上不含糊、行為上不膩糊、導向上不瞇糊、擔當上不模糊。

1、在教育目標上“合”,“作”的方向不迷糊。

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應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而服務的落腳點在於應科學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具體通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實現。時代新人是真人:認真之人,純真之人;是善人:容人之人,助人之人;是美人:甜美之人,尚美之人;是能人:幹事之人,成事之人;是個人:獨立之人,獨特之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善於引導學生越過“自然境界”,跨過“功利境界”,進入“道德境界”,還要嚮往“天地境界”。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通識教育正在成為人才培養的主流;人工智慧將對未來人才培養産生革命性的影響,個性化培養將落地生根;科學與藝術的有機融合將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文學藝術漸居要津,成為人才培養新熱點;國際化培養將成為人才培養的常態。這就要求家校合作紮根中國大地,辦好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家校合作事業。

2、在教育理念上“合”,“作”的認識不含糊。

理念是發展的先導。改變理念就可以改變世界。王陽明曾説“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家校合作的“心中之賊”就是要樹立以下理念:

樹立共同成長理念。教師家長的教育行為一旦聚焦學生、聚焦學生成長、聚焦學生自然自己自由自覺地成長,伴隨成長的老師應成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家長應成為一名“喜歡而且經常與孩子接近,樂於和孩子一起解決困難,善於和孩子交流、溝通思想感情,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家中有明確的規矩可循,根據年齡特點給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並決不作過分的要求,致力於創造一個和諧、歡樂家庭氛圍”的好家長。潘懋元先生曾説如果當代中國有教育家的話,有兩個人稱得上,一個是朱九思,一個是張楚廷。張楚廷曾説:“我是‘三個從未’。作為家長,從未打罵過小孩;作為老師,從未指責過學生;作為校長,從未埋怨過教職工。”

樹立德藝雙馨的理念。演員,靠演技征服觀眾;球員,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師,靠綜合素質引領學生;家長靠親情才情熱情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不稱職的教師家長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被動地適應自己,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稱職的教師家長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則是讓自己主動去適應學生,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教師家長是示範學生“學會做人”的“樣本”,是介紹學生“學會學習”的“媒婆”,是點燃學生“學會探究”的“火石”,是引領學生“學會合作”的“嚮導”,是豐富學生“學會生活”的“味精”,從而讓學生成為他自己的自己,成為更有溫度、更具質感的自己,成為更加聰明、更為高尚的自己。

樹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家長要善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準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發展。朱熹曾説:“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其實質就是量體裁衣、對症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此,教師家長對待學生要善用“放大鏡”,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不忘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任何學生都有其優勢智慧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説,受教育群體是無差別可言的。要善用“反光鏡”,發現學生的不足和短處,揚長補短,幫助學生克服不足,不忘好學生是“幫”出來的;要善用“顯微鏡”,張揚學生的個性,不忘好學生是“練”出來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人。家教結合就是“點燃學生內心的火焰”,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自信心、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是“給內心的火焰加柴”,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樹立體美俱進的理念。家校合作根本是育人為本,而育人為本的關鍵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體美俱進、全面發展。但體育與美育是家教合作的短板,補齊短板則是當務之急。一方面,應自覺把體育作為家教合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發展身心為目的,以身體活動、自身活動、鍛鍊身體為手段,實現“體育之效,在於強筋骨,進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固而強意志。筋骨在,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在,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另一方面,應自覺把美育作為家教合作的重要內容,使美育真正地成為立於成長的教育、寓于全面的教、伴于終身的教育、隱于學科的教育、顯于藝術的教育,讓家教結合“興于詩,立於德,成于樂”,“始於美育,終於美育”,成為“幫助學生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生命品質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3、在教育方法上“合”,“作”的行為不膩糊。

最近,我仔細研究了李庾南老師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初中數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她強調教學的底線在於不忘常識,有趣好玩、有用利人;不違常理,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不越常規,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她認為“自學”是學生在老師悉心指導下的自己學習,是在遵循規律前提下的自然學習,是在寬鬆和諧環境中的自由學習,是在興趣愛好驅動下的自覺學習。嚴師出高徒、興趣出高分、探究出高見、激勵出高興。“議論”的前提是問題導向,過程是審美導向,結果是成效導向。“引導”正如葉聖陶所言:“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引導。”相機引導的實質在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如第斯多惠所説:“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4、在教育評價上“合”,“作”的導向不瞇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克服“唯分數”頑瘴痼疾,就要從改革招生考試製度入手,就像當年聞一多憑“三句話的生活雜感”而破格錄取“數學零分”的臧克家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學生那樣。克服“唯升學”頑瘴痼疾,暢通“讓人人出彩”的機會和通道。克服“唯文憑”頑瘴痼疾,就像當年蔡元培聘任只有高中學歷的梁漱溟到北大任教、熊慶來聘請只有初中學歷華羅庚到清華任教、徐悲鴻聘請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到北平美專任教那樣,不唯文憑講能力。克服“唯論文”頑瘴痼疾,就像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名袁隆平為外籍院士的理由是“因為他,解決了4000萬人吃飯問題”,就這一句話。克服“唯帽子”頑瘴痼疾,就像今年10月2日,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將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副教授唐娜·斯特裏克蘭(Donna Strickland)那樣,不管其職稱高低。

5、在教育責任上“合”,“作”的擔當不模糊。

在“以身示範”上“合”。“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這副對聯説的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與蘇轍。蘇洵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家。每當孩子玩耍打鬧時,蘇洵就躲在他們能看得見的一個角落裏看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時,他又將所讀之書“藏”起來。孩子們發現了父親的這個“怪現象”以為他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便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閱讀。漸漸地,他們也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從而駛入了成才的正軌。

在“引領點撥”上“合”。巴菲特曾言:“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併發揮得淋漓盡致。”周恩來年幼時,由於父親和伯父都在外地供職,生母萬氏、嗣母陳氏、乳母蔣氏就成了童年周恩來的實際養育人和啟蒙者。三位母親對周恩來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互補的,給了童年周恩來三種不同的養分。周恩來文采飛揚,才華橫溢,這中間不無嗣母陳氏的教誨;周恩來不搞特殊,緊緊和勞動人民同呼吸,這中間不無乳母蔣氏的影響;周恩來成為新中國外交的創始人和奠基者,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中間不無生母萬氏的熏陶。

在“發現激勵”上“合”。愛因斯坦4歲還不會説話,有人懷疑他是個“低能兒”。作為電機工程師的父親為他買來積木,教他搭房子。愛因斯坦每搭一層,父親便表揚和鼓勵一次。在這種激勵下,愛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層。愛因斯坦上學後,有老師曾斷言他將一事無成!因此,他不願去學校。父親卻鼓勵他:“我覺得你並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卻並不比他們差多少,而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你表現得沒有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愛因斯坦就是在父親不斷鼓勵的情感教育、母親的音樂熏陶及叔父的數學啟蒙下,培養起了非凡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像能力,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三、家校合作,美美與共,任重道遠。

強國必強教,強教必強家校合作。強的家校合作取決於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互補性、倍增性。家校分離的教育是高成本、低效率,高抱怨、低滿意,高強度、低效益的教育,是不可持續、不得要領、不受歡迎的教育。強的家校合作是心甘情願、心滿意足的合作,是服從成長、服務成長的合作,是遵循規律、遵守規則的合作,是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的合作。

人民滿意的教育必是“家校合作”並取得實際成效的教育。人民對教育的期待不僅要“有學上”,還要“上好學”。目前,前者已基本解決,後者正在破題。“上好學”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學習過程”,還要有一個“好的教育産出”,既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又要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既要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也要擇人功能的最優化,進而有效克服育人與擇人之間的內在緊張和外在分離。應看到,以減負來育人,只是淡化當下擇人的緊張;以均衡來育人,只是緩解當下擇人的衝突。育人是擇人的基礎,擇人是育人的導向,這就為家校合作提供的巨大作用空間,也相應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視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當下看,家校合作層次偏低,運作狀況不容樂觀。大凡家長無不熱心熱衷熱身於子女教育,但存在社交上的“過度保護”、生活上的“過度溺愛”、學業成績與未來工作上的“過高期望”,缺乏家校合作意識,當孩子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目標時,對學校埋怨抱怨不絕於耳。老師往往認為家長不懂教育教學規律,缺乏進行家校合作的時間和精力,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時,往往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現象。因此,在家校具體合作過程中,存在隨意性強、計劃性差,階段性強、連續性差,單向灌輸多、雙向交流少,互相挑剔多、彼此配合少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於家校合作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必須從思想認識、體制機制等方面統籌用力,予以解決。

拓展家校合作的新渠道。一是領域拓寬。強化家庭學校社區對孩子成長的共同責任,切實做到相提並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邗江的做法告訴我們:家庭教育主要側重“修身、立德、成人”;學校教育主要側重“求知、明智、成才”;社會教育主要側重“合作、體驗、成事”,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良性互動、良心無悔。二是完善活動。家校合作是一種雙方用心、雙邊聯動、雙向發力的過程,應以率性增定力,以理性求活力,以良性添效力。三是突出主體。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切實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真正實現“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四是社會參與。社會參與家校合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搭好平臺,匯聚資源,服務育人,提高品質。五是政府支援。家校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的統籌規劃、政策保障、資金配套、條件供給等。

家校合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做好不易,做優更難。只要遵循規律,立足實際,持之以恒,埋頭苦幹,一定可以做出不凡的業績。

(作者,胡金波,原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現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本文是作者在2018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上發表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