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留學 >

面對留學新壓力 學子如何緩解?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吳天琪 | 時間: 2018-10-11 | 責編: 吳雨航

留學時,陳楚怡在朋友的陪伴與幫助下,很快融入到當地生活中。上圖為陳楚怡(左三)參加朋友畢業典禮合影。

新學期已經開始,新一批留學生正在逐漸適應全新的留學生活。異國他鄉,初來乍到……他們面臨著全新的壓力。而這個過程,每個海外學子都曾經歷過。讓我們且聽過來人怎麼説。

被忽視的留學壓力

其影響不容小覷

“一個人背井離鄉,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我經常感到孤獨。”范雨楠(化名)曾就讀于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電腦與統計專業。回憶起留學時光,她感慨萬千,“那時,我身邊沒有熟悉的朋友,也沒有給我引路的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摸索著解決。一個人找房子、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吃飯,甚至一個人去醫院看病。之前這些事情還有父母、朋友陪伴幫忙,現在一下子全都交給了自己。”

“在那段時間裏,我經常會哭。”

初到異國他鄉,孤獨感如影隨形。此時,學子往往心理壓力很大。但若讓孤獨、焦慮等負面情緒長期積累而不加以調整和緩解,則會産生更多問題。

就讀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巴尼分校心理專業的陳楚怡説:“剛來美國時,我尤其不適應這裡的飲食習慣。沒有了父母的照顧,自己也不會做飯,我每天就買美式中餐隨便吃點。這種簡單又粗糙的生活,讓我有時會反思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出國。”

留學壓力,包含了學業壓力、環境壓力、交流壓力和生活壓力。對於一個初出國門的學子來説,這些壓力常常在放下行李箱後,就接踵而至。

學會面對孤獨

培養獨立意識

那大家又是怎麼度過這段時光的呢?許多學子認為,此時正視遇到的壓力,將壓力化為動力,採取積極的方式化解不適應才是明智的選擇。“後來我開始主動參加活動,不再一個人悶著。由於我性格比較外向,所以很快交到了一些朋友。我比較喜歡戶外運動。當覺得孤獨的時候,我就跟朋友們聊聊天、聚餐,一起爬山。有時候我也經常一個人戴上耳機出去跑步,或者在健身房裏待上兩三個小時。運動起來就會暫時忘掉生活中的壓力和孤獨。”范雨楠説。

“我們要向拖延症説‘不’。一切儘早做,壓力自然會小很多。充足的時間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拖延症會導致本來有充足時間準備的事情變得倉促,壓力也會隨著解決問題的時間縮短而增加。”就讀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崔庭瑋説。

學業壓力首當其衝

積極融入比只做“乖乖女”更有效

留學在外,學習模式和考核制度與國內有很大不同。不同國家、學校甚至專業都有自己的規則制度。提前了解好即將就讀院校的教學模式,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學子來説尤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這些留學特有的壓力,有的同學依然沿用國內的學習方法,幻想著只要踏實勤奮地沉浸在學習中,那些難題就會逐漸遠去。這種“乖乖女”式處理方式比較被動,因而常常達不到緩解壓力的最終訴求。

學業壓力很大一部分産生在“聽不懂”上。在課堂上,老師會用當地語言授課,這對學子的語言能力要求很高。陳楚怡説:“雖然通過了託福,但我上課仍很難聽懂,筆記也記得較差。於是我買了一個錄音筆,上課錄音,課後再慢慢地細聽。雖然很耗時,但是漸漸地,聽懂課程內容對我來説就沒那麼困難了。另外,國外考試幾乎每週都有,而且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考試製度。有的老師是每節課都會有考試,有的則是突擊考試。這就需要我們熟悉每個老師的考核要求和方式,注重日常的學習,以應對各種考核。”

范雨楠説:“我學的是電腦專業。隨著學習的深入,課程難度也逐漸提高。但我會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課外多花些時間學習,有不懂的就問老師和同學,儘量不讓自己掉隊。國外選課比較自由,課表可以按照自己的作息習慣制訂,‘早起型’和‘晚睡型’都能按照自己的情況做合理安排。”

越過語言交流障礙有啥高招?

多參加活動、融入當地環境

“剛來的時候,恨不得用手語和別人交流。”陳楚怡回憶道。

語言障礙在留學初始階段普遍存在。哪怕通過了託福、雅思考試,甚至取得了高分,但要進行流利的口頭交流仍需學習。

范雨楠認為,留學期間,學子需不斷鍛鍊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她説:“在國外待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在外語水準進步的同時,體會到真正掌握它有多難。提高語言水準不僅包括要適應某些老師帶口音的英語,也包括熟悉日常口語交流中用到的俚語和簡化語,還要區分口語和書面語……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為措辭不當而在作業上丟分。”

要解決語言交流障礙問題,學子們的共識是首先要樹立自信心,敢於張口,變被動為主動。“我認為,‘自信’是克服語言障礙的最好方法。表達的時候不要擔心自己會出錯,只管自信地去説,能讓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就達到了首要目的。”崔庭瑋説。

“一開始,無論是點菜還是去辦銀行卡,我因為怕別人聽不懂而不敢開口説話。後面實在沒辦法,才鼓起勇氣和同學聊天,比如約同學一起去圖書館復習。時間久了,我驚喜地發現自己説起話來流利多了。”陳楚怡回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