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2018年人力資源強國報告》發佈: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上升至全球第13位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8-09-14 | 責編: 吳雨航

中國網9月14日訊(記者曾瑞鑫 實習記者李喆)2018年9月13日,全球化智庫(CCG)與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佈《2018人力資源強國報告——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本報告由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副秘長、研究員高書國和CCG主任、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王輝耀主編。報告指出:發達國家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部分發達國家人力資源競爭力明顯下降;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排名上升至第13位,接近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的總量優勢正在向每人平均優勢轉變,人力資源開發貢獻水準升至全球第5位,成為全球這一指標進步最快的國家。

本報告由中國教育學會、全球化智庫(CCG)、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組成的聯合課題組對全球人力資源競爭力水準進行第三次評估與聯合研究而形成。CCG主任王輝耀在發佈會上致辭,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副秘長高書國對報告進行了發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高兵,北京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曉明,中智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董事王咏生等人才領域專家學者就中國人力資源發展特點、開發模式和發展短板等進行充分探討與交流,對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提出戰略建議與政策措施。

人力資源強國是指人力資源總量豐富、開發充分、結構合理、效能發揮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國家,包涵人力資源數量、品質、結構、開發能力及利用效率等方面重要因素。人力資源強國是人才強國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人力資源強國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保障國家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

本次人力資源強國評價報告是在“中國夢”大背景下展開的新一輪評價,緊密結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2018-2022年教育現代化行動計劃》研究制定工作,重點考察和評估人力資源強國實現程度、發展水準和存在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本報告分為2018年人力資源競爭力總體情況、課題研究的技術路徑與數據來源和2018年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分項指標分析三大部分。通過指標評價與數據分析,報告總結出以下重要結論。第一,新一輪人力資源強國競爭力指標排名顯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規模世界第一,開發能力持續提升,開發品質不斷提高,開發貢獻舉世矚目,更加接近人力資源強國門檻。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將有可能成為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唯一的發展中大國;第二,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的總量優勢正在向每人平均優勢轉變,開發品質持續提升,專利申請量處於世界第一位,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發展中國家處於前列,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高;第三,中國初步探索並形成了一條人力資源“低成本-高效益”的開發模式,人力資源開發貢獻水準從2000年的第26位,大幅提升為第5位,成為全球這一指標進步最快的國家。

以下為《2018年人力資源強國報告》部分主要內容:

全球人力資源開發水準整體呈上升趨勢,結構性變化正在顯現

全球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是反映不同國家在人力資源開發水準、品質與競爭能力方面的重要工具,伴隨國家與國家間的不同發展水準與品質競爭情況,它又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對於發展階段、發展水準和發展品質不同,總體而言,發達國家依然處於戰略優勢和領先地位,但同時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競爭力增強,部分發達國家整體實力下滑,導致發達國家在資源開發能力、水準與品質方面出現分化。

2018年全球人力資源競爭力評價結果顯示,從2000-2018年世界各國競爭力指數變化趨勢延續,此消彼長。處於全球競爭力前10位的國家均為發達國家,中國緊隨其後,居於第13位,是唯一一個進入前20的發展中人口大國。同時,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排名提升,部分發達國家排名顯現下降趨勢。具體而言,美國、德國、哥倫比亞、捷克、保加利亞屬於位次沒有變化的國家。中國(+19)、土耳其(+16)、哈薩克(+7)處於排名提升的前三位;瑞士(-10),匈牙利、日本、南非、芬蘭(-6),義大利、烏克蘭、羅馬尼亞、阿根廷(-5)排名下降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從2000年的第2名後退為第8名,下降幅度居於前列。瑞典、法國、葡萄牙等一批發達國家的競爭力也呈現下降特點——發達國家出現分化趨勢,許多傳統的發達國家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絕對優勢仿佛開始出現“動搖”。

根據報告數據,美國教育、科技和人力資源開發綜合實力最強,人力資源競爭力排名長期保持第一,其特點是各項指標排名均衡,始終保持比較領先地位,綜合排名長期處於第1位。澳大利亞以其高起點後發優勢,從第3名上升為第2名。第3名至第7名的德國、南韓、英國、丹麥、挪威互有消長,變化較大的是日本,從2000年的第2名下降為第8名,其主要原因是老齡化、專利申請量等指標下滑所産生的直接影響。排在第10位的荷蘭,競爭力指數為0.651,僅比中國(0.629)高出0.22個百分點。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不斷上升,凸顯了作為一個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人力資源開發能力、水準、品質與貢獻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世界性貢獻。

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成長最快,總量優勢正向每人平均優勢轉變,中美差距縮小

2018年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變化表明,中國競爭力明顯提升,從2000年的全球排名32位提升到2018年的13位,比2000年的32位上升了19個位次,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一大步,是所有被評估國家提升速度最快的國家。

從人力資源強國競爭力評價一級指標來看,中國在人力資源結構、開發品質、開發能力和貢獻能力這四個維度的競爭力增強呈現多樣形態。在人力資源結構方面,中國持續保持第一的優勢地位;開發品質、開發能力、開發貢獻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開發貢獻上升幅度明顯。從中國的位次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已經形成以規模結構為基礎優勢、以開發貢獻為效率優勢、開發能力不斷提升、開發品質有待提高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

從十八項三級指標的變化看,中國在人口規模、勞動力比例、在校大學生規劃、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專利申請量、GDP規模等多數以規模為基礎的指標評價中長期均處於絕對地位,這奠定了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的重要優勢。開發與貢獻能力的持續變化提升,得益於教育與人力資源投入能力不斷增強。數據表明,中國變化最為明顯的除了整體競爭力排名提升19個位次,每百萬人專利申請量從排名第36位到第4位——提升32個位次。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在人口中位數指標上從17位下降到20位,説明老齡化程度在緩慢上升,影響人口結構和後續勞動力規模與結構。

報告認為,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的總量優勢正在向每人平均優勢轉變,開發品質持續提升。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具有良好的“成長性”,未來前景廣闊。報告指出,中國專利申請量處於世界第一位,每人平均申請量上升為第4位。中國每十萬人口中工程師與科學家的數量變化發生積極變化,從2000年的第43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5名,提升38個位次,為高層次人才資源開發作出重要貢獻。在各項指標中,全球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變化最為明顯。發達國家中除美國2000年至2015年持續保持第一,澳大利亞2015年位於第7和南韓處於第10位外,居於前10位的國家有7個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從2000年的第43位升至2015年的第5位。良好的成長性是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優勢,對於未來中國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提供了可預期的美好前景。

中國長期實施人才追趕戰略,在人力資源競爭力評價中,中國與美國的競爭力變化也引人高度關注。2000年,中國相當於美國競爭能力的62.17%,2018年相當於美國的79.82%,“成長系數”為17.65個百分點。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規模效益比較高,面臨不平衡、不充分、水準不高等短板,開發能力建設有待提高

報告通過調研分析,指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三項短板。

報告指出第一,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明顯。中國具有強大的人力資源開發數量優勢。在18項指標評價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表現的非常突出:一方面,中國有7名列前茅,其中5項排名第一,一項第二,一項第四,強有力地奠定了中國人力資源“大”的基礎;另一方面,中國包括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預期受教育年限、每人平均公共教育經費、公共衛生經費、每人平均公共衛生經費、勞動生産率等6項指標均排名在40位之後。兩個“板塊”形成鮮明對比,總量優勢與每人平均劣勢之間矛盾十分明顯,每人平均指標發展“不充分”,具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第二,人力資源開發品質不高是中國長久之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以來,中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升,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準。由於教育普及水準與人力資源存量水準過低,人口規模超大,新增勞動力人口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對於整體人力資源存量改善速度緩慢;加之世界各國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齡持續提升,導致中國教育普及水準和人力資源開發水準在全球各國排名僅從第30位提升到第28位,不及及其各項指標提升速度。人力資源開發增量改善水準,傳導到存量方面有一個遲滯的過程。比如,中國每十萬人在校大學生數排名從2000年的第51名上升至2018年的第40名,上升了11名。中國人口規模太大,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改善十分緩慢,高中及高中以上勞動者的比例不到30%。對於中國來説,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品質依然任重而道遠。

第三,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建設依然是中國的短板。人力資源強國是一個持續成長的過程。當前,中國人力資源開發進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能力不足是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長期短板。儘管近五年中國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但是公共教育經費佔GDP比例、每人平均公共教育經費、公共衛生佔GDP比例和每人平均公共衛生經費四大能力指標上的排名依然落後。中國每十萬人口科學家與工程師的人數低於世界平均水準,52個樣本國家人數的平均值為3598人,中國僅為1113.07人,不及三分之一。

報告指出,中國初步探索並形成了一條人力資源“低成本-高效益”的開發模式。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受到歷史、經濟發展水準因素的影響,人力資源整體開發能力不是太高。公共教育經費和公共衛生經費指標,在52個國家中位列39-45位之間。但是,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表現出“低投入-高産出”的特點,在每人平均指標不高的情況下,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比較高。人力資源開發貢獻水準從2000年的第26位,大幅提升為第5位,成為全球這一指標進步最快的國家。

報告對未來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戰略建議

《2018人力資源強國報告——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數》對未來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提出了戰略建議。報告指出,從2018-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入衝刺階段。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總體思路是,要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為指導,以建設教育強國目標為引領,未來三年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總體戰略是以速度換時間,以時間換空間,以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重點,突破關鍵節點和薄弱指標,通過人力資源增量的快速增長,加快改善人力資源的存量,到2020年基本人力資源的規模增長向人力資源的品質開發轉變,穩步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報告建議,第一,全面實現《教育規劃綱要》規劃任務,提速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第二,克服長期存在的“二元現象”,加快補齊我國人力資源開發中的發展短板。第三,以提升開發能力為核心,構建與人力資源強國相適應的資源配置體系。第四,高度重要在職人員終身學習和終身培訓,全面提升存量人力資源整體水準。

本報告的發佈方全球化智庫(CCG)長期致力於中國的全球化戰略、人才國際化等領域的研究,連續多年出版《中國留學發展報告》《中國海歸發展報告》《中國國際移民報告》《海外華人華僑專業人士報告》等多部有影響力的藍皮書和數十部人才研究著作,奠定了在人才研究領域的領先定位。CCG曾參與和推動中關村人才新政21條等多個國際人才政策出臺,提出的中國加入國際移民組織、成立國家移民局等智庫建言受到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