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陳琳:外語教育70載 目標是做“百歲教書匠”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8-09-10 | 責編: 祝穎麗

中國網2018年教師節特別報道(記者 祝穎麗)從1950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學校(現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至今,陳琳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外語教育事業。雖已近百歲高齡,但仍繼續全身心工作。他常常自嘲,自己是“Retired but not tired”(退而不休)。有人問他有什麼人生座右銘,他説,“有的,那就是Life is to give, not to take(人生是給予而不是索取)”。

70年教學生涯,從來都是站立著

陳琳1922年出生,是一名老中共黨員。他以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事外語教育70載。70年如一日,聽黨的話,跟黨走,始終把為人民服務放在首位。他常説:“是黨的教育使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使我能有機會在教育戰線上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做對人民有益的工作。”

陳琳認為,“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一個民族中任何階級的人,都使用同一個民族語言。但是,語言在國際交流、社會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使用,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政治性、文化性和人文性。”

2012年,陳琳腰疾復發,在醫院做手術時,自覺“來日無多”,曾立下“遺囑”。“遺囑”交代:“停止呼吸後,立即將角膜等取下,交給北醫三院備用;將遺體供北大醫學院解剖實習之用;將心、肺、肝、腎等製成標本,供展示及教學之用。”在“遺囑”中,他寫道:“我70年教學生涯,上課時和講座中,從來都是站立著。我願意我的遺骨永遠站立著,繼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服務!”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體現了一位老共産黨員將一切都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的決絕和勇氣。

退而不休的“百歲教書匠”

在離休後的幾十年裏,陳琳離而不休,反而更加忙碌。他的人生信條是“只要活著,就要工作”。他有一個特製的“月曆”,“月曆”的每一天都詳細安排了工作內容,小字密密麻麻,但一目了然。誰見到這本月曆,都會深受感動。

他的生活中常常出現這種情況:上午剛從外地回來,中午就要參加某個活動或會見;或下午剛剛萬里迢迢地從國外飛回,晚上就參加教育部或北京市召開的重要會議,有時候直至深夜方能回家休息,次日清晨就要起床洗漱,匆匆外出開會。可以説,陳琳這匹“老驥”,離休幾十年,從未“伏櫪”休息過。過去“日行千里”,今天依然“日行千里”。

陳琳説自己“今生來世都想從事教師這份職業,因為做教師能接觸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整天和年輕人在一起,你會發現自己也很年輕,這是我人生的一種嚮往。” 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做一名“百歲教書匠”。

雖已達期頤之年,但他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十幾歲,精力要比實際年齡旺盛二十歲。他表示,若人有來生,他還要當一名外語教師。陳琳真正做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信念堅定,道德高尚,教書育人,無愧為一代師德楷模。

為外語教育筆耕不輟

在70年的外語教育生涯中,陳琳一直致力於英語教材的普及,為新中國的英語教材樹標立本,做了多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為推動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56年,陳琳受教育部委託,參與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英語教材《大學英語》,改變了在此以前只能借用由前蘇聯引進的英語教材的局面。

1961年,陳琳參加教育部外語教育改革會議,聆聽了周恩來總理有關外語教育應實施“多語種、高品質、一條龍”方針的指示,隨後就主持供全國使用的英、俄、德、法、西、阿拉伯六語種的“一條龍”式教材編撰工作。

1999年,受教育部委託,陳琳主持國家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研製,該項工作一直延續至今,這是我國第一套依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編寫的小初高“一條龍”英語教材。

雖然年歲已大,但陳琳仍然筆耕不輟,近年來連續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報刊撰文,闡述其外語教育改革思想。

2009年,陳琳撰寫《從戰略高度以科學發展觀規劃我國外語教育》一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後經新華社選編入《內參》)。文中提出了8條建言引起教育界廣泛關注(見2009年1月21日《光明日報》)。

2017年,他在《光明日報》撰寫《新時代需要科學、系統、完整的語言政策》一文,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急需一套科學、系統、完整的語言政策(見2017年12月31日《光明日報》)。

上課的三個“UP”

2003年,陳琳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名為《外語學科中的辯證法》,精闢地歸納分析了外語學科教學中的11種辯證統一的關係。

十年之後的2013年,陳琳編著了《辯證實踐外語教育途徑》一書,在長期從事英語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總結學習與講授英語的心得,提出了首個由國人創立的英語教育途徑:辯證實踐途徑。

其核心思想正是基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觀:實踐(如英語學習中的聽説讀看寫)是第一位的,理論(如語法、語音知識、詞的慣用法)是第二位的;理論來自於實踐,一旦建立,又轉而指導進一步的實踐。

陳琳雖近百歲高齡,但仍然步履穩健,思路清晰,聲音洪亮。他上課或講座中始終堅持三個“UP”:第一,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多大年紀,上課或者講座,始終“Stand Up”;第二,上課或講座時,一定要有激情,聲音要大,即“Speak Up”;第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講課,到時間了一定要“Shut Up”。

這三個“UP”體現了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執著、激情和操守。一位已居英國多年並擔任一所著名大學副校長的華人朋友,回國時見到陳琳教授,激動得熱淚盈眶,擁抱著這位老人動情地説:“陳老師,是您當年的英語啟蒙成就了我今天的事業。”

全民英語學習高潮的推動者

改革開放之初,由鄧小平同志親自決策,在全國開設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央廣播電臺同時播出《廣播電視英語課程》。教育部指定陳琳擔任中央電視臺《廣播電視英語課程》節目的主講人,從1978年直至1983年,先後講授5年時間。

節目一經播出,在全國掀起了一個英語學習的高潮。這一節目,由於適應了當時改革開放新形勢發展和全國人民對外語學習的需求,成為當時全國人民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使陳琳成了一位家喻戶曉的“明星”。《廣播電視英語課程》教材的銷售量僅在北京地區就達1500萬套,掀起了改革開放之初全民學英語的熱潮,大眾英語教學時代由此開啟。

陳琳還為首都外語教育普及、基礎外語教育培訓、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以及國家外語教育規劃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琳曾擔任2008年第29屆奧運會中國奧組委外語顧問,在北京籌辦和成功舉辦奧運會的8年時間裏,陳琳成為北京市年齡最大的志願者之一。大到翻譯申辦奧運的文件,小到奧運的各種關鍵性口號和方針的議定,陳琳都積極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陳琳擔任了“北京市民學外語工程專家顧問團”團長。8年間,顧問團完成了全市公共場所標識、首都黨政機關和職務名稱、中華菜譜等文件英譯的糾錯和規範工作,先後正式編印出版了三套規範性文件。這些文件,為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做出了貢獻,也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提供了重要參考。

陳琳的努力和成績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認可。他現任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語委外語中文譯寫規範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外語中文譯寫規範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顧問、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程專家顧問團榮譽團長等職,是享受國家一級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1997年,陳琳獲得全國科教興國貢獻獎(十教授之一);1999年,獲得全國老有所為貢獻獎;2004年,獲得中國老教授協會傑出貢獻獎;2008年,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共同頒發的29屆奧運會“先進個人”金質獎牌(後轉為國家勞模);2009年,陳琳被選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和“2008年首度十大年度教育新聞人物”;2010年,獲得英國英語教師協會(IATEFL)榮譽獎狀;2018年,獲得中國好教育“燭光獎”等。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時代。

偉大時代需要弘揚偉大的精神,師德師風楷模是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陳琳無疑是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的教師楷模,更是生動踐行“四有”好老師和“四個相統一”要求的傑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