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為什麼這個教師節對高校老師非同尋常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 時間: 2018-09-10 | 責編: 段留芳

權且言之

在教師節,高校本科教育砥礪求變的東風,是給中國本科教育以未來,也是給所有奮鬥在本科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最深的祝福。

又到一年教師節。對於高校教師來説,今年的教師節來得非同尋常,它在一個“似乎”波瀾壯闊的關於本科教育的宏圖背景下展開。

三個月前,也就是今年的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四川成都舉行。作為改革開放40年來第一次全國本科教育大會,會議重點強調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強調教師“立德樹人”。

簡單地説,就是高校要以本科人才培養和本科教育品質為本,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會議期間,150所高校聯合發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十條宣言。

説“似乎”似乎有點保守,但也有其原因。因為會議所揭示的內容令人振奮,既直指目前高校教育的痼疾:本科學習要求的低標準導致學生不安於學,科研挂帥急功近利的評價機制導致教師不安於教,理想退潮與社會價值失范導致大學教育的價值迷惘與犬儒功利。

但目前對會議的精神所有高校尚在學習傳達之中,能否落實轉化為務實的實踐,是如同以往許多很好的政策因為難以落實不了了之,還是行將成為中國本科教育的歷史轉捩點,還有待觀察。

高校不是象牙塔,改革面臨著可以預期的慣性與壓力。首先來自於社會性的道德滑坡與功利與浮躁的成功學的影響。

近年來,某些高校教師跑“部”錢進、性侵醜聞、學術造假、挪用資金等事件不絕於耳,已經玷污了高校教師的整體形象,但利益面前有勇夫,好的價值觀的塑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其次來自高校評價體系的固有困境。師德師風難以量化考核,教書育人的成效難以短期評估,相比而言,數論文比項目的晉陞評價體系簡單粗放,但宜於操作,如果不能給潛心教學的教師良好的晉陞通道,回歸本分只能停留在紙上。

再次來自於社會公眾的價值觀。如果家長和學生普遍只是短視地視大學為謀取職位、追求金錢的敲門磚,如果公眾都認為道德價值的培養是虛無縹緲而無必要的,那麼,大學嚴格本科教學管理、提高本科淘汰率的自我施壓,必然面對著外界輿論和圈內考核機制的雙重壓力。

自我革新從來都是一項系統工程,前行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是,跨出第一步畢竟是重要的。而高校,作為象牙塔、良心的堡壘、知識分子的聚集之地,它義無反顧、舍我其誰地承擔著風氣先行和道德垂范的重任。

正如無論外界的誘惑或壓力如何,也無論現行的評價機制存在著怎樣的瑕疵,在高校,總有一批知識分子逆浮躁的社會風氣而行,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講壇;總有如許多正直的教師,對中國高校教育的未來滿懷希望。

因此,無論如何,國家今年正本清源力倡對本科教育的重視,可謂今年教師節預支給高校教師的特別禮物。

對於包括高校教師在內的所有教師,教師節不只是意味著這一天學生的鮮花和賀卡。學生或社會的肯定和尊敬,固然能讓教師欣慰;但對任何一個有追求的教師,他的視線必然超越了浮泛的虛譽或者微薄的物質利益,而更為注重持久或本質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來自於社會對自身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意義和價值的認同,來自於外界對自身的努力付出所作出的客觀和公正的評價,以及關於教育的價值追求的可實現性。

因此,在教師節,高校本科教育砥礪求變的東風,是給中國本科教育以未來,也是給所有奮鬥在本科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最深的祝福。

□劉志權(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