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本網獨家 >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主義如何破?

來源: 中國網教育頻道 | 作者: | 時間: 2018-08-31 | 責編: 祝穎麗

中國網教育頻道訊(實習記者 朱子蕓) 暑假即將結束,又到了中小學生“瘋狂補暑假作業”的時候,和小學生的手忙腳亂不同,部分大學生也有一些“神奇的作業”要交代,但是卻無從下手。

所謂“神奇的作業”就是大多數高校都會佈置的暑假社會實踐。河北一高校的王梓涵同學已經被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困擾了很久,“不是我不想寫,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寫”。王梓涵所在的學院在這個暑假確定的實踐主題是“歲月拾憶家族影像史紀錄”,要求學生選取不同角度梳理家庭發展變遷的過程或挖掘重要家族故事或反映家風家訓,或者對一些特殊的家庭進行專訪或拍攝,最終需要提交家族史報告(5000字以上)、專題音頻或視頻、反映家族變遷的照片等多種材料。對此  王梓涵表示,“我們學院的很多同學都不知道怎麼寫,這次的實踐不太合理,這種主題不能強求每個人都要去做,不排除真的有對家族史可實踐的同學,但大部分同學的家庭在家族這方面應該沒有什麼顯著的特點,這樣一來,這個實踐完全就成了一種硬性任務”。關於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王梓涵認為應該做一些挑戰性和選擇性並存、與現實社會接軌的主題,用實踐去補充平日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沒有挑戰性就不會有進步,沒有選擇性就容易偏向形式化。

 

圖為實踐成果要求

長江大學的孫橋同學與王梓涵一樣被限定了實踐主題,但是卻沒有她的困擾,反而進行地十分順利。“我們學院這次的主題是‘禁毒防艾’,我去到兩個地方進行宣講,效果都很好,我挺滿意的,也因為很少有人在做這方面的實踐,所以我覺得宣傳這些知識十分有必要,也特別有意義。”

 

圖為孫橋同學在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基地進行“禁毒防艾”宣講

在重慶上大學的韓靜和其他兩位相反,學校在暑期社會實踐方面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可以在實習、支教、下鄉三者中選一個來做。至於支教和下鄉調查的主題,也不是隨意地確定,而是學生提交申請,學院或者學校審核通過才可以去實踐;不想支教或者下鄉的學生則可以選擇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單位去實習,以此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韓靜表示“我覺得這樣給我們自由選擇的權利,自己做起來也開心。”

 

隨著社會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逐漸提高,社會實踐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閱歷,積累工作經驗,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還有助於就業市場的開拓。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會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利用學生的暑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具體內容則因學校而異。

教育部在2006年發佈的《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品質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要推行與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雖然初衷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但在十餘年的實踐過程中,很多實踐存在形式主義、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並沒有在大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學校只要求學生提交一份調查報告,而很多學生都只參加一兩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就能寫出一個假期的調查報告,或是有的學生索性就找個熟悉的單位蓋個章,再自行編寫一份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更甚有學生將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當成了暑期旅遊,使社會實踐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也有部分學校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支援力度不夠,因為經費等現實問題,致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沒有得到充分的開展。

 

相比較而言,國外的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更明顯的作用。在歐美的許多大學,專業實踐或實習大多是正規的教學計劃,並給予一定學分。美國有的工科院校規定,大學生在大學4年學習期間要花15個月的時間在工廠、企業學習。在一些大學,學歷史的要去檔案館、博物館見習,學法律的要去立法、司法機構見習,學政治的要在政治機構或公共決策機構工作見習。在墨西哥,已將一些社會服務列為必修課,大學生必須在孤兒院、養老院等場所從事服務工作,並根據具體標準加以考評並給學分。

 

關於暑期社會實踐,長江大學文學院輔導員李老師在指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很多經驗,他表示,在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社會實踐對青年群體和社會都有較大的意義,有利於提升自身能力和水準,更好地應對未來對人才的需求和挑戰。面對部分流於形式或者無從下手的社會實踐,李老師建議要學校和學生都要學會變通,制定主題時可以與學生的專業、興趣結合起來,也可以讓學生自發去開展一些活動,讓大家集思廣益,增加學生的興趣;學校方面也要提供更多的時間機會和平臺,加強優秀社會實踐的宣傳,與經歷過社會實踐或者經驗比較足的教師、學長學姐們進行交流,提升大家的技能、興趣和激情。除此之外還要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援,開展活動往往會涉及到資金的開銷,提供一定的經費,能夠為活動順利開展提供資金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