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0日,安徽理工大學力學與光電物理學院“文化傳承,點亮鄉村”調研團赴宣城市“宣紙之鄉”涇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點圍繞宣紙非遺文化傳承與現代電商的協同發展,探尋鄉村振興之路的關鍵所在。

問卷走訪村民,調研宣紙傳承

7月8日下午,調研團對涇縣李園村、五甲裏和丁橋村周圍的村民進行了走訪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當地村民對宣紙非遺文化傳承一致持有高度認同感,也了解到宣紙傳承尚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年輕傳承人、傳承人工作強度較大等問題。此次問卷調研為團隊接下來的行動提供了初步見解和指引方向。


向村民進行問卷調查(攝影:力物學院 宋宇軒)

參觀革命舊址,感悟革命精神

7月9日上午,調研團前往新四軍軍部舊址,先後參觀新四軍戰鬥指揮部、生活區以及革命遺物等展示區。講解員詳細介紹了葉挺、項英等革命先烈的事跡,使團隊成員仿佛身臨其境般體驗到當時的革命生活。


向葉挺將軍雕像敬禮(攝影:力物學院 趙研)

走訪淘寶村,探索電商融合

7月9日下午,調研團走訪了安徽省首個“中國淘寶村”——李園村,開展了一系列電商經驗交流活動。李園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雙鬥鬥通過當地企業發展案例向團隊介紹李園村將電商與傳統手工藝有效結合的模式。走訪活動結束後,調研團隊與李園村團支部書記包亮蕾進行座談,深入探討如何利用文化傳承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會上,調研團成員相繼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一致認為李園村以文化傳承為核心,電商為動力,正在譜寫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座談會後,舉行“安徽理工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授牌儀式。

在夕陽的余暉中,調研團前往丁家橋鎮小嶺村的主幹道——小嶺路。小嶺路以其深厚的宣紙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路域景觀,榮獲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的美譽。“美麗公路+鄉村文化”的有機結合,不僅提升了小嶺村的宣紙文化知名度,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嶺路成為了連接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的紐帶,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保護和弘揚了宣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條美麗的農村路,正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領著小嶺村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探訪宣紙工藝,感受文化魅力

7月10日上午,調研團走進涇縣丁家橋鎮的宣紙産業園,開啟對傳統宣紙工藝製作的探索之旅。在園內負責人的引導下,成員們知曉了宣紙産業園的全貌,並逐步了解宣紙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製作歷程,親手觸摸宣紙的原材料——青檀樹皮,對宣紙的製作工藝有了直觀感知。宣紙製作的六大工藝流程和108道細分工序,其中撈紙、曬紙和剪紙等關鍵步驟均由手工完成,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水準,展現了工藝師傅們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參觀宣紙産業園(攝影:力物學院 宋宇軒)

7月10日下午,調研團前往三希堂線裝文化園實地參觀。在傳承人張師傅的帶領下,成員們親眼目睹了宣紙的精細製作過程以及線裝書籍的裝訂流程。折頁、裁剪、壓平、配頁、齊欄、包角、扣面、打孔、穿線、貼簽條、成檢,這十一步線裝環節中,每一步都散發著古色古香的文化氣息,蘊含著古人無盡的智慧,展現了藝術寶庫的不朽魅力。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力物學院非遺文化傳承調研團邁出校園,深入涇縣的鄉村,以涇縣的文化底蘊為現實教材,親身調研並體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學生不僅能夠深入挖掘涇縣在宣傳非遺文化和電商發展方面的獨到之處,更在這一過程中將個人夢想與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緊密相連,展現新時代青年的風采和力量,讓青春之花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沃土上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芒!(高勇 鄭迪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