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安華鎮工業園區的錦事達化纖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自動化生産設備。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直播不僅能帶貨,還能帶崗!在快手直播間,互動了解崗位詳情,不用投遞簡歷,一鍵即可報名……過去,通過仲介或者參加招聘會找工作,時間長、效率低,對於眾多求職者來説性價比低,企業的用工需求也不能及時滿足。現在,直播等數字化技術為企業和求職者架起了雲端橋梁。


數字化的推進,不斷賦能企業,實實在在地提升了企業的效率和效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日前發佈,提出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和技術改造,鼓勵民營企業開展數字化共性技術研發,參與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應用創新,支援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低成本、模組化智慧製造設備和系統的推廣應用。



場景設計滿足個性需求


數智馬桶、健康護理尿檢機、鴻蒙智聯衛浴空間……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民營企業九牧公司的數智衛浴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


在推動數字化過程中,不少企業瞄準産品智慧化,提升産品的品質和適用性。九牧公司推出的“i90全水路除菌數智馬桶”就是代表之一。這款馬桶搭載了行業首創“全水路除菌系統”,採用除菌率高達99.9%的除菌水,還擁有免觸智控功能。


場景的設計是現在民營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炎熱的夏季,下班時就能把家裏的空調打開,到家後涼爽舒適;早上準備好食材,下班前遙控開始煮粥……這些過去只能想像的場景,智慧家居就可以實現。


越來越多的傳統家居企業和網際網路公司都在深度參與研發智慧家居系統,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5G等,將傢具、電器連接,聲控、光控等遙控技術加入其中,“萬物互聯”在一座小小的房子裏變為現實。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王熙説,數字化改變了用戶的消費方式,對産品的需求也從滿足基本的功能和品質轉向更加注重個性化、智慧化、健康化等方面。用戶不再只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更加主動的參與者,從單一的購買者轉變為更加多元的體驗者,甚至能一定程度上改變消費業態。


專家認為,用戶消費方式的改變,要求企業投入更多人力、財力等資源在數字化産品、場景、服務的研發上,以更好滿足用戶的需求。


工廠升級後效率提高


産品數字化、智慧化程度越高,會反向促進生産技術的數字化轉型。近年來,中國“智”造的趨勢不斷加強,印證著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燈塔工廠”是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公司合作開展遴選、具有榜樣意義的“數字化製造”示範者,代表當今全球製造業領域智慧製造和數字化最高水準。截至2023年1月,全球“燈塔工廠”數量達到132家,中國的“燈塔工廠”增至50家,持續排名全球第一。


中國電信與美的集團合作打造的湖北荊州冰箱工廠在2022年入選。荊州冰箱工廠引入柔性自動化、物聯網和AI等智慧製造和數字化技術,能夠達到一鍵一秒換型,實現零換線的柔性生産,單線可相容39種産品共線生産;依託AI、大數據等技術構建大數據平臺,對199個質控點進行實時檢測,基本實現無誤判、無漏判。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工廠升級改造後,生産效率提高52%,産品交付期縮短25%,品質缺陷降低64%。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認為,數字技術是典型的賦能技術,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發展能夠幫助製造業有效應對國內資源稟賦變化、外部環境變化等挑戰,有助於製造業重構競爭優勢,向更高發展水準升級。


瞄準專精特新壯大自身


中小企業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有效促進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面對數字化大潮,中小企業應該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朝著專精特新方向壯大自身。事實上,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經走上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之路。


江蘇無錫普天鐵心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生産過程中不斷探索智慧工廠建設,連續搭建了星際物流系統、綜合資訊管理平臺、智慧協同等數百個應用,不斷優化生産流程。企業的良品率提升了8%,訂單交付效率上升了50%,人工成本下降了50%。


紡織是人力密集型行業,一人一台紡織機的場景是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而在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的景豐科技有限公司內,看到的生産車間是揮舞自如的機械手,無所不在的感測器……從投料、紡絲,到檢測、包裝整個生産線,全部實現全自動化運作。依靠智慧化設備,打通數據連接,公司每年直接經濟效益增加超過1億元。


中小企業要走專精特新之路,而這離不開數字化的助力。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支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北京市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江蘇省不久前印發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創新能級提升、協作配套強鏈、品質品牌創優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


在2023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上,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將深入實施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品質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三賦”專項行動,引導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向專精特新企業集聚,支援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在製造業強鏈補鏈中發揮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