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中提到的“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中國藝術研究院和騰訊互娛聯合發起“聽見數字山河”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以下簡稱“傳統器樂數字化”項目)。

項目基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術積澱和騰訊互娛的技術力量,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專家的具體指導下,在騰訊遊戲NExT Studios的音頻團隊支援下,和線上音樂首席合作夥伴QQ音樂、媒體合作夥伴騰訊新聞的內容能力,對文物級民族樂器和珍貴樂音進行數字化保存和活化。

這些穿越千年的聲音和音樂記憶,在數字世界重生,擁有了打破時空限制的力量,引導當代國人去聽見歷史的旋律,聽見“民族的聲音”。

聽見數字山河,煥活民族的聲音

如今,諸多傳統音樂遇到傳承的困難,不少珍貴的樂種、樂譜因為缺少系統保護而消逝,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項目第一期重點圍繞編鐘、古琴展開探索。其中,對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的音色採樣,是我國首次對該編鐘進行系統化、全方位、高精細度的音源採集。在湖北省博物館的和湖北省博編鐘樂團的支援下, NExT Studios音頻團隊製作了完整的編鐘音源,包括64個鐘體正擊和側擊位,總計613條有效單音音源。在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林晨的指導下,對於古琴音色的採樣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已試錄入49種常用指法技法,産出2996條音源。

立足於活化傳統,以傳統器樂數字化為目的的音色採樣對於本項目而言只是開始。傳統器樂的活化不僅需要貼近大眾,紮根社會,也需要立足於學術,根植于傳統。為此,“傳統器樂數字化”項目研發了“傳統器樂數字化”微信小程式以展示樂器、樂音、樂譜等專業知識。

與此同時,“傳統器樂數字化”項目根據古琴減字譜以指法為核心的特點,嘗試將譜字對應音高進行切片化呈現,並通過“傳統器樂數字化”小程式觸達用戶,為普及古琴記寫方式、了解記寫理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指導意義。

此外,為了讓古樂更好的走進日常,QQ音樂與騰訊遊戲聯合出品“古樂療愈”專輯,攜手國樂大師馮滿天、上海音樂學院秦毅教授、跨界音樂家朱序芝、青年鋼琴家常樂等4位QQ音樂品質音樂家,對古樂音源進行多元風格的跨界創作。


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共情民族器樂的語言表達

中國傳統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在千百年的傳承過程中,與人民的生産生活緊密相關,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近代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不斷反思,其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在現代社會被重新認知,成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其中,傳統音樂作為直接反映人民內心情感的藝術形式,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在外來和新興藝術形式的挑戰下,依然保持著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特徵。

中國藝術研究院自建院以來,一直將研究與保護傳統文化藝術視作首要責任,經過幾代學者的持續努力,為挖掘傳統藝術、弘揚民族精神做出巨大貢獻。面對數字資訊時代的到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保護傳承和弘揚創新之間勇於探索,與騰訊互娛展開闔作,借助數字技術與新媒體平臺,尋找既貼近新時代年輕人審美傾向與認知特性,又符合傳統藝術內涵價值與發展規律的傳播形式。

本次合作以傳統器樂文化為切入點,選取了寄託文人群體情感的古琴和國之重器——青銅編鐘為代表,從不同角度展現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拓展傳統音樂的相關內容,建立起具有學術高度和應用價值的數字化資源庫。

沉寂于樂譜中的數千首古琴曲,現今常被奏者不及十一;象徵著國權威儀的編鐘,當下也多起著符號化的象徵意義。依託騰訊互娛的技術手段和傳播平臺,希冀這項工作成為保護與傳承傳統音樂的有益探索,並轉化為“文化+科技”的有效手段,賦能傳統音樂實現具有當代特色的文化使命。


技術助力文化傳承,在數字世界奏響民族的聲音

作為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曾侯乙編鐘寬廣的音域、複雜繁多的音色,以及“一鐘雙音”的特點,給數字還原提出了一連串難題。在對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的採樣、還原和傳播的過程中,現代聲學技術展現出了獨特的作用。

基於騰訊互娛在音樂的採集、錄製的經驗,NExT Studios音頻團隊首次採用多制式、多距離的現場同期錄音(Filed Recording)方式,對64件編鐘進行了盡可能接近客觀的數字採樣,力圖重現2400年前觀眾的適宜聆聽距離和感受。

在對於音色的還原和重建階段,技術團隊結合遊戲音頻設計思路以及遊戲技術,多維度、全面地重建了曾侯乙編鐘複製件豐富的音色體系,以高標準、高品質、高還原的“三高標準”,填補了曾侯乙編鐘複製件數字採樣和數字還原的諸多空白。

為了觸達更廣泛的用戶,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的數字音源還被植入到“傳統器樂數字化”小程式中,在其中的「奏」板塊,用戶可以親自“敲響”曾侯乙編鐘複製件。

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小程式還以互動遊戲的方式,在古樂文化與年輕用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其中“曲中境”板塊和遊戲《曲中劍》合作,參考橫版音樂遊戲的操作模式和激勵機制,構建出一個古色古香的音樂世界,用戶將操縱人物彈奏由《天涯明月刀》基於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音源創作的音樂作品《龍池宴樂》,沉浸式感受古樂的魅力。

關於曾侯乙編鐘複製件採錄的更多故事,也由騰訊新聞和騰訊互娛聯合出品了紀錄片《古今共此聲》,觀眾可以了解到代表上古時代人類音樂成就的突出代表——曾侯乙編鐘的故事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


踐行“科技+文化”戰略,持續探索數字文保新路徑

“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對國寶級/文物級樂器個體特徵的數字化還原和應用,讓珍貴的樂器跳出冰冷的展櫃,變得可看、可聽、可玩。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快速凝聚用戶、凝聚人群關注和興趣、傳播古樂文化的超級數字場景。

當下,數字技術正在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功能和價值。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諸如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的創新嘗試,或將幫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構建,讓民族的聲音得以延續、傳承,在數字世界“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年輕受眾更加直觀地見其形、聽其音、感其情、明其意,耳濡目染中國文化之美,達成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在宏觀政策的指引下,以騰訊為代表的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也將積極參與文化遺産保護,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數字文保探索。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將有更多的年輕人主動接棒非遺,更好地鍛造能夠“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


責任編輯: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