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它以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在站點400米到 800米(5-10分鐘步行)範圍內進行混合功能及高密度開發,通過城市公共交通與土地協同發展的模式,構建集辦公、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中心。11月13日,主題為“山海嶼共 TOD致廈未來”中國城軌TOD指數廈門解讀暨2022年中央省市主流媒體TOD采風活動順利舉行。30余家主流媒體60余名記者組成採訪體驗團,走進濕地公園TOD城市客廳,近距離、多維度了解廈門TOD的發展與潛力,沉浸式體驗“軌道上的城市”,共同展望城市未來方向。



同等規模軌道交通城市 廈門TOD指數排名榜首

借力TOD,不少城市開始朝便捷、高效的方向邁進,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也隨之提高。不久前,《2022中國城軌TOD指數暨城市TOD磁力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預發佈,廈門在同等線網規模的軌道城市中TOD指數排名第一,同時位列所有軌道城市的TOD磁力指數前十。在當天活動現場,西南交通大學 TOD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資源經營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朱曉兵,與主流媒體分享了《中國城軌TOD指數(2022)——廈門TOD指數解讀》,用數據、圖表剖析了廈門TOD在國內TOD城市發展版圖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其未來發展潛力。

朱曉兵介紹,當前,廈門軌道交通站點800米範圍覆蓋城市人口比例達43%,僅次於廣州、深圳、上海、武漢四個城市,軌道交通站點300米服務範圍內的人口覆蓋率則僅次於深圳,均處於全國領先水準,“在同等線網規模的軌道城市中,廈門綜合排名位列榜首,其中交通效率單項排名第一,發展潛力、物業價值和幸福體驗的單項排名也都位居前三。”

“廈門TOD發展得益於依託自然山水格局形成的城市空間結構,更有提前做好TOD規劃的後天因素。廈門軌道交通線站位與城市人口分佈耦合度高,未來廈門軌道交通客流強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朱曉兵説道。

廈門的交通和城市規劃近年表現搶眼。普華永道中國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共同發佈的《機遇之城》報告中,廈門與南京在“交通和城市規劃”維度中以173分並列第一;不久前2022三聯人文城市獎公佈,廈門、寧波和深圳在“通勤幸福”子榜單中位列前三,廈門居首。軌道交通和TOD的發展,正為廈門帶來新的城市競爭力。

 

走進TOD城市客廳 探秘城市未來

到達2號線濕地公園站,刷卡出閘機,足不出“站”,採訪體驗團一行便進入到“藏”在軌道中的“新世界”——6000米平方米的濕地公園TOD城市客廳。

穹頂閃爍著光芒,宇航員與藍鯨在遨遊……當天,不少市民乘客正在濕地公園TOD城市客廳體驗“電影元宇宙AR秀”。進入“金雞時間”的濕地公園站也煥然一新,這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元宇宙地鐵站——“電影森林”。同期可在城市客廳欣賞的,還有國際抽象畫藝術,來自8個國家的10位當代藝術在這裡持續展出30多件獨特風格的抽象藝術作品。

濕地公園站可謂廈門地鐵的“明星站點”,濕地公園TOD項目是福建省首個TOD成片開發示範項目,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新發展理念,是廈門打造TOD標桿和現代化城市的重要載體。現在已經向市民開放的濕地公園TOD城市客廳約6000平方米,以“光之森林”為主題進行設計建造,不僅是濕地公園地鐵站廳的集散中心,還是未來K11 Select購物藝術中心的前廣場,更是承載市民活動、藝術展等多種城市功能的公共空間。據悉,再過不久,城市客廳就將與位於其正上方的三角梅造型的地鐵6號口上下貫穿,共同構建廈門最美地鐵站。

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城市空間用地佈局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今年,廈門地鐵TOD開發步入快車道,廈門軌道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廈門地鐵上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TOD疊加商業、産辦、住宅等多元業態,力求實現一站一中心、一站一地標;未來,隨著串珠式的TOD項目連點成線,聚線成面,TOD將在更大程度助力城市實現格局空間拓展、資源要素集聚、經濟地理重塑、能級全面提升,廈門濕地公園TOD項目便是最生動的縮影。

在福建省首個TOD專業展廳中,採訪體驗團深度了解TOD的理論與實踐。廈門TOD展廳以島嶼集群為主要概念,分為三大展廳。在時代之宇,採訪體驗團在3D沉浸廳中感受廈門作為交通強國試點城市,未來將如何讓軌道交通和TOD發展緊密銜接;在價值之宇,大家在立體生長城市長卷上了解TOD的核心要素;在未來之宇,媒體記者們通過虛實城市互動沙盤,領略福建首個TOD示範樣板濕地公園TOD項目的立體展示。

其實,濕地公園TOD項目只是騰飛的一個起點。目前,多個TOD項目也正在島外落地生根。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聚合空間勢能,展望城市未來,在時間的催化下,隨著TOD項目多業態投入運營階段,其商業、辦公等還將創造大量稅收、社零和就業崗位,軌道交通及沿線TOD開發將助力廈門更高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吳馨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