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區的學生用古老的掐絲琺瑯工藝,把當地特有的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北京的同學接力,在電腦製圖、鐳射雕刻、模組化編程、硬體組裝、植入聲光效果等工序後,一個動態展臺就此誕生。12月19日,在由科技日報社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第二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現場,這件小作品也上了大舞臺。它們和其他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一道,進入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天工惜物——文化自信與可持續發展青少年作品展”。據了解,這是第一個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青少年作品展。

今年,來自全國27個省市區的近萬名大、中、小學生,將目光聚焦于“文化自信與可持續發展”,設計並製造了多種形態的作品,再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精工細作的可持續發展智慧與技藝。

論壇上,科技日報社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指出,少年強則國強,當代中國青少年既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經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他希望同學們永葆追逐未知的激情,不斷地創新、創造。科技日報社將一如既往,與大家共同努力,讓同學們在文化自信裏放飛科學夢想,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致辭時表示,青少年肩負著傳承中華文明和開拓創新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故宮博物院在充分挖掘優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大、中、小學的合作,積極開展各類院內外的教育活動,拓展教育項目的內容和形式,持續向廣大青少年觀眾傳遞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次論壇和展覽的主角,都是青少年。他們在團隊合作中,在和其他地區小夥伴的溝通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之美與中國文化的深厚。

當天下午,“文化與科技融合教育創新實踐研討會”在故宮舉行。來自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學校、教育機構的專家代表,分享他們對“雙減”背景下如何開展科技文化實踐活動的看法。專家指出,要把博物館搬進學校,也要把課堂開進博物館,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

責任編輯: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