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涉嫌洗黑錢,請你配合調查……”當“公檢法人員”打來電話,要求你“共用螢幕”,並“指導”你轉賬至安全賬戶時,千萬不要相信!因為這是詐騙新套路。

據媒體報道,日前,一種借助“共用螢幕”圍獵受害者的新型詐騙手段正在興起,因其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受害者往往會放鬆警惕,導致上當受騙。原本是網際網路應用場景的“共用螢幕”,卻被詐騙分子用於詐騙,併為詐騙行為披上了隱形外衣。

近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形形色色的網路詐騙借助網際網路科技的最新成果,不斷變換出新形式。在對網路詐騙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如何避免技術被惡意利用,是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不容回避的命題。

“共用螢幕”詐騙暴露監管漏洞

冒充公檢法人員要求配合處理、冒充銀行工作人員指導貸款提額、冒充客服人員操作退款申請……在警方的披露中,詐騙分子的藉口五花八門。由於提前通過非法渠道獲取了當事人的基本資訊,詐騙分子在初步取得當事人的信任後,誘導當事人進入手機“共用螢幕”模式,並且“手把手指導操作”。

由於“共用螢幕”相當於開啟了手機的錄屏功能,它會把螢幕上顯示的內容全都記錄下來,並同步讓對方看到。這就意味著,你輸入的銀行卡號、密碼和驗證碼等重要資訊,都能被詐騙分子輕鬆捕獲。然後,對方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轉走你銀行卡裏的資金。

大部分人會以為,現在手機卡和銀行卡(以下簡稱“兩卡”)都實名制了,警方可以順藤摸瓜迅速破案,把被詐騙的錢財追回來。然而事實上,詐騙分子使用的手機卡號和銀行賬戶幾乎都是從非法渠道購買來的。而且,大部分詐騙分子也是通過境外遠端操控詐騙,通過“實名不實人”的“兩卡”和警方“躲貓貓”,這為警方的追查打擊帶來了巨大干擾。

實名制的手機卡和銀行卡是如何落到詐騙分子手中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教授分析,有一些手機卡在實名制之前就已經存在,電信企業早先也辦理了一些非實名制的虛擬卡,這些手機卡可能通過種種非法途徑落到了詐騙分子手上,成為他們的作惡工具。銀行卡的出處也有多種可能,有經實名註冊後被盜竊或因其他原因流入市場的,但也不排除個別銀行職員為牟利而違規辦理的情況。

“像‘共用螢幕’詐騙這類披著科技外衣的行為之所以屢屢得逞,首先就在於不法團夥利用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朱克力直言,一方面,不法團夥日益走向公司化、專業化,産業鏈式的新型詐騙模式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兩卡”監管上的漏洞和“共用螢幕”在安全設置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隱患,也讓詐騙分子鑽了空子。

網路詐騙僅靠升級法規還不夠  如何才能讓詐騙分子無處遁形?

盤和林説,“共用螢幕”雖然是一種新型的犯罪模式,但實際上,受害者並非因為科技而受騙,而是詐騙分子利用了受害者不熟悉“共用螢幕”功能的特點,對其進行誘導和詐騙。本質上,這和以往的電話詐騙和短信詐騙並沒有兩樣。因此,對一些不熟悉網際網路的農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力度,讓他們與時俱進了解數字技術,提升反網路詐騙的意識。

在中鐵八局三公司的工地上,各種反詐騙的宣傳深受農民工的歡迎;在貴州省貴陽綜保區,黨員幹部走上街頭宣傳反詐騙;警方的反詐騙提示,更是一場防範詐騙的及時雨……

近年來,針對網路詐騙,公檢法的打擊力度空前。據統計,2020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嫌網路犯罪14.2萬人,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電信網路詐騙案件25.6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6.3萬名,攔截詐騙電話1.4億個、詐騙短信8.7億條,為群眾直接避免經濟損失1200億元,可謂戰果纍纍。

為了斬斷手機卡、銀行卡的買賣鏈條,公安部會同工信部、人民銀行等部門在全國開展“斷卡”行動,劍指非法出租、出售“兩卡”的違法犯罪行為。自去年10月以來,全國公安機關累計打掉涉“兩卡”違法犯罪團夥2.7萬個,查處違法犯罪嫌疑人45萬名,查處金融機構和通信企業內部人員1000余名。

“‘斷卡’行動逐漸掃清了‘實名制’的死角,大大擠壓了電信詐騙的空間,同時産生了極大的震懾效果,從根本上遏制住了電信詐騙案件的高發勢態。”盤和林説,“嚴打”的同時,社會需要織密一張綜合防控網。

不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貴陽市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政委石蓉表示,僅僅依靠打擊並不能徹底解決新型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問題,有關行業監管、治理和全社會的防範宣傳力度還需加大,才能齊抓共管形成“全國一盤棋”。

需要堵住技術和管理兩個漏洞

科技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數字科技在為人們帶來多場景生活便利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從某種意義上説,“共用螢幕”為人們敲響了“科技向善”的警鐘。

《科技向善白皮書2020》認為,“科技向善”有兩重含義,一是實現技術為善,二是避免技術作惡。技術不是萬能的,本身或許無所謂善惡。從根本上説,一切對技術作惡和被濫用的擔憂,都應該用法治手段來解決。

朱克力認為,由於電信詐騙具有非接觸式、遠端作案的特點,既能一對一地施展騙術,又能利用偽基站、任意改號軟體展開“模糊轟炸”,其專業化、組織化、團夥化的程度非常高,決定了反電信網路詐騙勢必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從動態監測到全鏈條打擊,從有效反制到聯防聯控,都需要久久為功,尤其需要築牢法治保障。

近年來,國家全面落實打防管控各項措施、強化跨地域跨部門協作、加強“實名制”等關鍵治理環節……讓人欣喜的是,目前,《反電信網路詐騙法(草案)》已經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並公開徵求意見。

有了法治護航,還需科技給力。

朱克力表示,在資訊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犯罪全球化的今天,“共用螢幕”之類的電信詐騙,無疑給監管和執法部門帶來新挑戰,也讓社會公眾面臨新威脅。“但我們應當相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既然不法分子可以利用新技術實施詐騙,我們同樣可以充分利用通信、網際網路、大數據等資訊科技手段堵住詐騙漏洞,以雷霆之勢高效打擊電信網路詐騙和各類演化的新型犯罪。”

“金融機構在‘實名制’上要加強監管,避免非法‘兩卡’流入市場,同時,我們在支付環節也需要更多地運用刷臉、指紋等生物認證手段。”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説,就“共用螢幕”詐騙而言,需要堵住技術和管理兩個漏洞。

在朱克力看來,數字經濟時代,要答好“科技向善”這道命題,除了企業的自律和監管的加強之外,我們還需要堅持以技術為矛、數據為盾,充分運用數據融合、數據驅動、數據共用的理念和方法,加快推進建設大數據反詐的長效機制,深入鞏固常態化治理成效,不斷提升公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責任編輯: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