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共授權發明專利42.0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自2011年起連續6年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中國的受理量更是超過了美國、日本、南韓和歐洲專利局四方受理量的總和。這樣的變化,讓人喜憂參半——

企業獲得一項發明專利授權政府獎勵4萬元、為完成專利申請指標不惜批量“造假”、一個專利事務所代理大量“垃圾專利”而被列入“黑名單”……

近期,科技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地方政府在推動專利工作中“數字衝動”明顯,企業為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項目而編造和購買專利的亂象不止,部分單位重數量輕品質、專利成果轉化難。

亂象頻出導致創新價值觀被扭曲、創新秩序被擾亂,許多企業申報專利的目的背離設立智慧財産權制度的本意。科技日報記者在高校、企業和專利事務所採訪時,一些企業家和學者對當前一些偽創新現象表達了不滿。

專利數量暴增是喜還是憂

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世界智慧財産權指標2017》報告顯示,世界各地2016年提交了31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的增長量佔全球總增量的98%。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自2011年起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中國的受理量更是超過了美國、日本、南韓和歐洲專利局四方受理量的總和,佔全球總量的42.8%。

專利數量的暴增,究竟是喜是憂呢?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廣海認為,隨著我國研發投入的增長、創新能力與專利意識的提高,專利數量必然有相應的增長。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17年在歐洲專利局申請了2398項專利,位居全球第一。

過去,大多數企業重産品輕研發、重市場輕技術,導致總體專利儲備不足、核心競爭力缺乏,現在都開始圍繞智慧財産權做文章,向智慧財産權密集型轉變。以江蘇為例,好孩子、寶時得、科沃斯等一批專利大戶所屬行業分別為嬰童用品、機電設備等。

但是,攀升的專利數量正在脫離我國創新能力的真實情況。

據《2017年中國智慧財産權發展狀況評價報告》,我國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為6.2年,與國外10年左右的平均水準相比,有不小差距。

“專利維持年限短説明專利品質較低,當收益低於維護費用,專利權人就會放棄。”吳廣海説,“所以,拋開品質僅談專利數量增長沒有意義。”

記者在調查中聽到一種聲音:政府對專利施以必要的引導是對的,但是一些地方的不當資助、盲目追求數量,導致非市場因素成為申請專利的主要動機,專利數量增長而品質沒有同步提高,嚴重背離了專利制度激勵創新的本意。

怪象頻出擾亂創新秩序

專利的“利”字,説明其中有巨大的利益,專利權人可通過獨佔或許可獲利。但是,有一些人卻動起歪腦筋,在專利申請、授權和轉讓過程中謀取不當利益。

在東部某市,企業獲批一項發明專利授權當地政府補貼4萬元。如此高額的補貼一是源於上級政府下達的考核指標,二是兄弟城市補貼政策攀比、金額不斷加碼所致,該省各市對於發明專利的補貼力度從2萬元至4萬元不等。

重獎之下不僅有勇夫,還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2017年,合肥華信智慧財産權事務所被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名單,同行稱之為“黑名單”,主要原因就是代理的垃圾專利太多,一年申請專利1.4萬餘件,而授權率僅為1.9%,注水嚴重。

而在鄰省的另一城市,政府補貼力度雖然不大,但是對企業專利的“包辦”不輸他人。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每到年底,該市沒有完成指標的區縣政府會直接購買發明專利,或安排專利代理機構集中編寫發明專利申報書。

這樣的專利品質怎麼樣,地方政府和企業心知肚明,但是他們需要的只是專利數量的增長,至於是否能授權或轉化,並沒有人在意。

在各種排名壓力下,不少地方政府明確提出增加專利數量的種種“計劃”,如廣西的“發明專利倍增計劃”等。為了提高專利數量,全國各地方政府幾乎都出臺了名目繁多的財政資助專利申請政策。

記者通過查詢得知: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簡單換算可知,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21萬件。而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受理量為133.9萬件。也就是説,2016年有12.9萬件發明專利沒有繳納申請費。

“這些沒有繳費的發明專利,恰恰説明申請動機有問題,只是為了完成考核指標或是騙取政府獎勵補助資金。”吳廣海直言不諱地説,這些怪象擾亂了創新生態,浪費了社會資源,也影響了決策部門對科技進步的客觀認知。真正創新的企業受到打擊,善於投機的企業鑽了空子,還有一些企業以為通過“編一編”就能拿到政府獎勵或是獲批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項目,以為這就是政府大力推動的“創新”。

收緊審查杜絕垃圾專利

專利是法律賦予發明創造者的市場獨佔權利。

但是,快速增長的專利數量,卻逐漸透出浮躁的心態和失準的規範: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想通過“數字成績”壘高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借助專利數量包裝自己,吸引更大的市場投資及訂單。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在專利申報、交易環節,“黑色産業鏈”已經滋生蔓延:一些代理機構打著專利運營的旗號,編寫無用的“垃圾專利”,賣給有需求的企業,或是幫助地方政府應付考核指標,只能看不能用的專利成果大行其道,本應用於激勵創新的國家財政資金,反被政策投機者掠取。

南京聚匠智慧財産權代理有限公司智慧財産權分析師宋剛告訴記者,撰寫一份高品質專利的申報書至少需要一週時間,而編寫不需要保護範圍不要授權結果的“垃圾專利”就容易得多,只需在網上抄抄改改,一天就能寫很多份。魚龍混雜的代理市場,還導致專利代理運營機構品牌建設困難重重,弱專利、偽創新大行其道,並幫助一些企業和高校院所在一些認定和驗收中矇混過關。

吳廣海認為,回歸專利制度初心須豎立正確導向。首先,政府應淡化數字指標,從嚴審查發明專利申請,對於將專利數量作為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依據作出嚴格限制。

其次,改變財政獎勵補助資金的使用方式,停止資助專利申請,制止地方不當補貼,直至取消專利申請費用的財政資助。

第三,提高專利侵權賠償力度,目前國內法院針對侵權案件平均判賠數額是8萬元人民幣,而美國是450萬美元。無保護則無權利,無權利則無價值,無價值則無創新。

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從去年開始,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已經開始收緊發明專利審查尺度,許多省份發明專利授權量在連續增長後,開始出現下降態勢;江蘇等專利大省提出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讓市場成為評判專利品質的唯一標準,幫助地方和企業擺脫“數字衝動”回歸品質先行。

責任編輯:申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