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價值備受關注。有人説,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密碼,泉州是一枚鑰匙、一扇窗。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時光倒流700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這樣盛讚泉州:“刺桐港(泉州)甚至可以説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差不多同時代,猶太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漂洋過海來到泉州,眼前的情景令他心潮澎湃,他在遊記《光明之城》中描述道:“街上有如此多的油燈和火把,到了晚上,城市被映得特別燦爛,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
在泉州城南的石湖村村口,至今留有始建於唐代的林鑾渡。唐開元八年(720年),航海家林鑾在石湖村建造碼頭,帶動泉州鄉民與東南亞地區貿易往來,碼頭也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林鑾渡”。林鑾渡碼頭依託天然巨石鑿成,北宋時又增築了通濟棧橋,將碼頭與岸邊村落巧妙連接。不遠處的金釵山上,高聳的六勝塔日夜為進港船隻引領航向。站在林鑾渡岸邊,可一瞥泉州綿延曲折的海岸線。而打開泉州地圖時,我們也會發現:喇叭形的泉州灣面向大海,非常便於航船進入內河停泊避風。
除了優良港灣,泉州城還構建了發達的水陸交通體系。
泉州城東北方向,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跨江而立。橋兩側江闊水深,而石砌的橋身筆直寬闊,巋然不動,佇立近千年。洛陽橋並不獨美,它與安平橋、順濟橋等經典梁式石橋一起,構建了溝通港口、碼頭和腹地的交通體系,北通福州至中原,南跨晉江走潮汕。
海上絲綢之路波濤萬里、四通八達,但連結的端點,必在城池。
這就要説到商賈雲集的古泉州城:瓷窯、茶園沿河而建,冶鐵、紡織鱗次櫛比。城內有能工巧匠開設的手工業作坊,城外則是番坊密布的市場貿易區。泉州城內外,金、銀、銅、鐵、錫器的加工一應俱全,“打鐵街”“打錫街”沿用至今,“打鐵街”之名甚至被泉州人帶到了遙遠的馬六甲古城。
當然,出海最多的還是深受世界歡迎的“中國製造”。在遠航的船號聲裏,一艘艘滿載瓷器、鐵器、絲綢、茶葉的中國商船順風出海,又自世界各地滿載而歸。
當年究竟是怎樣一番盛景呢?“中國的商船,是人們能夠想像到的最大船隻……不僅擁有近乎奇跡般的航線圖,還擁有幾何學家及懂星象的人,還有熟練運用天然磁石的人。他們可以找到通往陸上世界盡頭的路。”雅各·德安科納在遊記中這樣説。
茫茫大海上,當中國商船劈風斬浪時,外國商船也正紛至遝來。美麗的刺桐城曾接納了東南亞、波斯、阿拉伯、印度、錫蘭、地中海國家等世界各地的使者、商販。不同膚色、信仰和語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內彼此尊重,和諧共生。
泉州,就如一扇穿越時空的窗,讓我們看到中國人向海而生的精神、劈風斬浪的勇氣,讓我們領略獨具中國特色的東方海洋文明,讓我們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跨越大洋、交流互鑒的胸襟,更讓我們對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的藍圖充滿信心。
面朝大海,繼往開來。9月5日晚,《似是故人來》第三季第10期,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對話山東大學教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姜波,一起相約刺桐之城泉州,聆聽海上絲綢之路往來千年的歷史迴響。
本節目中國網、江蘇衛視同步首發,新浪微網志、B站、百度百家、騰訊視頻等多平臺聯合播出。
(撰文:李芳 審稿:張寧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