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典”亮百年|名非天造,必從其實

發佈時間:2021-08-12 14:01:45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楊立新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編者按:胸懷韆鞦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偉大歷史性貢獻。

回望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價值,深刻闡釋百年大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別策劃“典”亮百年系列,與您一起深刻領會。




  【釋義】

《思問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論著,分內、外兩篇。內篇主要論述哲學問題,外篇涉及天文、歷數、樂律、醫學等科學問題。

在《思問錄·外篇》中,王夫之在談論天文曆法中的主觀命名與客觀對象的關係時,闡述了自己的名實觀:“天無度,人乙太陽一日所行之舍為之度;天無次,人以月建之域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從其實。”意思是説,就自然的天而言,本沒有“度”“次”之名,它們的得名僅僅是人們為了方便認識天象,把太陽每天運作所經過的地方叫作一度,把周天分成12等分,每月叫作一次。對於這些“人為之名數”,可以説“名因人立”;但從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從其實”,因為“人為之名數”不能憑空而造,必須以實際存在的事物為依據。

“名”與“實”,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早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就有非常深入的討論。儒家、法家主張“循名責實”,墨家堅持“取實予名”,荀子還提出“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的觀點。在此問題上,王夫之主張名從實起、言必擬實、以實定名、名實互為作用的辯證思想,批評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惜名而廢實”、重名不重實的風氣。王夫之這種重實據、實踐、實際的思想,是其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思想的重要表現。

【解讀】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共産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

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來,能夠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推進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靠的就是形成、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是堅持實事求是,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正是堅持實事求是,黨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可以説,實事求是是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的思想主線。一部黨的奮鬥史就是一部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演進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黨是靠實事求是起家和興旺發展起來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把實事求是貫穿到治國理政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在實踐中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我們推進改革發展、制定方針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都要充分體現這個基本國情的必然要求,堅持一切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任何超越現實、超越階段而急於求成的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後於實際、無視深刻變化著的客觀事實而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觀念和做法都要堅決糾正。實事求是、把握規律的科學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理論特色。

實踐反覆證明,能不能做到實事求是,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成敗的關鍵。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今天,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全黨同志要自覺堅定實事求是的信念、增強實事求是的本領,時時處處把實事求是牢記於心、付諸於行,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作者 楊立新)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