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讓耆年碩學之士的智慧和經驗代代相傳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10-17 10:05:46 編輯:珍珍

2023年,重慶市政府文史館迎來成立70週年。70年來,重慶市政府文史館從市中區中山二路原王園內起步,從首聘3位館員開始,幾易其地,始終致力成為黨和政府聯繫人文社科領域專家學者的紐帶橋梁。

一代代文史館人歷經一次次薪火相傳、一次次風雨兼程、一步步創新超越,開拓出一條70年奮進之路,以奮鬥書寫榮光,開啟了重慶文史研究事業的新篇章。

匯聚賢能助力發展

70年來,重慶市政府文史館堅定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團結匯聚了一批德高望重、賢能兼備的代表人士。建館至今,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共聘任館員200名。館員都是學術界和文化界“德、才、望”兼備的耆年碩學、大雅宏達之士。

如,首任副館長儒學大家、著名書畫家、社會活動家柯璜,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重建的先行者、開拓者、實踐者;副館長汪雲松,解放前曾任重慶總商會會長、重慶市參議會主席,創辦留法勤工儉學重慶分會;副館長王群生,為紀念先賢先哲、先輩先烈、偉人能人、仁人志士,在他的推動下,2004年在重慶朝天門廣場負一樓建設了重慶曆史名人館;“大足石刻是值得我一生獻身的事業”的郭相穎館員,成功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讓大足石刻走向世界;著名書畫家許伯建、佘雪曼、蘇葆楨、杜顯清等館員,《小白楊》詞作者、著名詩人樑上泉館員,中國唯一“世界詩歌黃金王冠”獲得者、新詩名家呂進館員,三峽文化守望者、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創始人魏靖宇館員,等等。正是這一批耆年碩學之士的影響和帶動,把一大批文化大家、名家,緊緊地團結在了黨和政府周圍,為促進重慶發展凝聚了力量。

以文立心以史育人

重慶市政府文史館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重慶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出刊《重慶藝苑》131期;組織館員編寫出版了《中國地域文化通覽》《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重慶卷》《巴渝故實錄》《陪都風雲錄》等大型地域文化叢書;先後出版了《史海探微》《潛玉堂選抄》《女帥秦良玉》《大足石刻研究與賞析》等館員叢書20余本;編印了《重慶市略志》《滄州吟稿》《鏤金刻石》《花效實漫談》《文字鑒賞隨筆》等館員遺稿叢書……

據不完全統計,建館70年來,重慶市政府文史館組織和支援館員編輯出版書籍和畫冊近5萬冊,為後人留下了大量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智慧和經驗,為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重慶地域文化研究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咨政建言獻計獻策

“敬老崇文、存史資政”是重慶市政府文史館宗旨,圍繞中心工作咨政建言,助推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1995年,市政府印發《關於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文史研究館工作意見的通知》,明確指出市文史研究館要為我市發展獻計獻策、提供諮詢。1996年6月5日,市政府文史館成立建言小組並編印報送第1期《建言》,27年來共報送有參考價值的《建言》150多篇,內容涉及政治、文化、經濟、旅遊、文物保護等領域,大多得到了領導批示和認同採納,為全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貢獻文史智慧。

比如,《關於建立“重慶大轟炸紀念館”並確定每年6月5日為“重慶大轟炸死難同胞紀念日”的可行性建議》,促成較場口“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的設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加強重慶著名老地名歷史文化研究的建議》,推動市民政局、市規劃局制定了《重慶市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關於推動建成洪崖洞民俗風貌區的建言》,促成洪崖洞的開發建設,如今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網紅”景點。

館員們根據自身專業、特長和研究領域,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察實情、建諍言、獻良策,提出的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文物保護、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等建議,為推動重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化交流凝聚力量

書法、繪畫、篆刻是重慶市政府文史館的一個重要特色,一半左右的館員是書畫篆刻專家。重慶市政府文史館通過主題書畫創作、舉辦書畫展覽等,讓傳統的高雅藝術貼近群眾,不斷擴大對外人文交流。

如,1999年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50週年暨人民政協成立50週年書畫大展”,創作了100幅書畫精品;2013年承辦的“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重慶”系列文化活動,啟動儀式及六個板塊活動備受社會各界關注;2021年主辦的“‘成渝地·巴蜀情’詩書畫印藝術展覽”等系列文化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還先後舉辦了“五曜齊輝”“巴渝四皓”“渝苑四家”等書畫展覽,宣傳館員藝術創作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市政府文史館與美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和香港、台灣等地區,廣泛開展海外聯誼交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重慶故事,宣傳展示了重慶形象,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為重慶從內陸腹地邁向開放高地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征程,再出發。期待著重慶市政府文史館下一段精彩旅程。(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