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潼南:小小觀賞魚攪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7-28 14:44:44 編輯:珍珍

在重慶潼南區壽橋鎮染房社區有一位與眾不同的新農人,當同齡人在高樓大廈中謀就業求發展時,他在自家樓頂建起一個小魚池,圓兒時夢。在觀賞魚養殖事業有起色時,他毅然決然來到鄉村,投身“希望的田野”,這位“新農人”,用35年的奮鬥唱響了鄉村“興農歌”,他就是觀賞魚養殖基地負責人徐革文。

近日,在壽橋鎮染房社區觀賞魚養殖基地看到,池塘成片,清瀲水波下,各色的觀賞魚自在暢遊,有的張嘴吐泡,有的一躍而起,盡顯活力。這一幅“錦鱗游泳”的畫卷離不開徐革文35年的摸索和堅持。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色彩艷麗的觀賞魚,在我看來,它們就像會游泳的藝術品,於是就很想修一個‘大魚缸’讓它們自由自在地暢遊。”徐革文笑容滿面地説,孩童時期,家裏小魚缸裏的兩條金魚為他播下了“大魚缸”的夢想。

1986年,正值青春的徐革文在自家樓頂建起了一個幾十平米的魚池,買來觀賞魚放入其中,觀察並記錄魚兒的生長過程。他沒想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無心插柳”地成為了自己觀賞魚養殖事業的起點。

1991年,25歲的徐革文在巴南區花溪社區盤下了3畝地,正式開始了他的觀賞魚養殖事業。水質鹽鹼偏高、地勢不平溫差大、含氧量低……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魚苗大片死亡,徐革文深感自己養殖知識的匱乏。

“那時候年輕,膽子大,跑到水族店和其他養殖基地找那些經驗豐富的熟手‘取經’,他們告訴我很多從沒聽過的東西,調節PH值、控制溶氧量……”徐革文用簡潔的話語講解著一個個專業詞彙,回顧他數十年“摸爬滾打”的成長歷程。

2011年,徐革文在多地考察後,發現壽橋鎮染房社區地勢平坦、土地連片,且水資源豐富,可以保障養殖用水需求。在請專業人士測驗水質合格之後,他馬不停蹄地將養殖基地搬遷到這裡。

時至今日,徐革文的養殖基地已經小有規模,佔地160余畝,共有大小池塘28個,主要養殖錦鯉、金魚、錦鯽三大種類的觀賞魚,細分種類多達60余種,共有600余萬尾,兒時的“大魚缸”夢已然成為現實。

鄉村要振興,發展産業是關鍵。近幾年,徐革文在鎮政府的支援下,加大産業資金的投入,自動投餌機等專業化設備遍佈各個池塘。

如今,養殖基地年均成魚産出量穩步上漲,主要銷往重慶、四川、貴州等地的大型水産批發市場和水族店。今年預計年産量10噸以上,預計年産值達300萬元。

“以前以為一條魚最多十幾二十元,但是成色好的觀賞魚單條就可以上萬,我最好的一條錦鯉賣到了2萬多元!”徐革文自豪地拿出這條“天價”錦鯉的照片。照片中,一條大正三色錦鯉躍出水面,底色和尾巴純白如雪,沒有一絲雜色,身體紅斑濃厚卻沒有延伸到眼部和嘴部,肩部黑斑橫貫。

觀賞魚養殖産業的發展,也給當地的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這一片地是老李和其他幾個居民的,每年要付7萬元左右的租金。”徐革文一邊將魚飼料倒入自動投餌機裏,打開開關,為自己的“珍寶”們送上營養大餐,一邊介紹他的員工——染房社區居民老李。

“你不要看這裡地平、面積大,實際上貧瘠得很,沒有多少營養,根本種不出穀子,久了就沒人管了,都是荒地。”老李笑著説,當初聽説有人願意承包這一片地,每年固定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大家開心不已。

“別看現在工作的人不多,但一到魚苗育種和旺季的時候,還會招聘季節性的短工,多的時候能有幾十人。”徐革文説著將一箱錦鯉成魚搬上貨車,這是前兩天的一筆訂單。

據介紹,這裡的員工工作內容包括投喂飼料、定時增氧、清理病魚、裝運成魚等,每年固定工資收入增加近萬元,年底時徐革文還會根據當年的收益給員工增加提成,讓小小的觀賞魚攪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時機合適的時候,我還準備擴大産業規模。”今年57歲的徐革文依然有著雄心壯志,他説,之後準備修建親種培育池、隔離檢疫池等設施,進一步補齊短板,爭取繁育出品質和成色更加優質的觀賞魚,打造染房社區觀賞魚産業品牌,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增收致富,共築振興夢。(羅昌澤、劉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