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創新的力量在基層,既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基層探索創新。重慶市九龍坡區渝州路街道西接沙坪壩、東臨渝中區,是名副其實的主城核心地帶,區域內人口多、企業多、商戶多,面對矛盾糾紛廣、社會治安雜等難點。作為屬地派出所,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歇臺子派出所如何創新社會治理,服務好這一方居民?派出所的答案是“微創新”。
在派出所的社區警務隊辦公室裏,懸挂著一面由共青團重慶市委等部門頒發的“青創工作室”銘牌,這個工作室正是派出所“微創新”的重要陣地。
社區警務工作“百寶箱”
民警田小鵬是這個“青創工作室”的帶頭人,主導過不少針對社區警務的“微創新”,莫非他是技術出身?説到這個話題,田小鵬笑著搖了搖頭,入警前他主攻的是國際關係,現在成了基層警務的創新帶頭人,其實是社區警務工作把他“逼”出來的。
自2009年入警以來,田小鵬就一直在歇臺子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因為基層基礎工作實,成為群眾貼心人,田小鵬的社區警務工作成績突出,在2016年被提拔為警長。從服務一個社區到負責多個社區組成的一整個警區,田小鵬的擔子重了。他負責的警區實有人口超過6萬人,比不少派出所都多,巨量的轄區人口,帶來工作中的瓶頸,矛盾一一凸顯:社區民警奔走多但實際效果少、管理難題多但資訊化管理方式少、各類資訊多但獲取途徑少、收集到的資訊多但研判利用少。
已經積累了豐富社區工作經驗的田小鵬希望用“微創新”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彼時“網際網路+”的概念正盛,他希望讓社區民警的工作也插上網際網路翅膀,在結合大量社區管理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基礎資訊的管理和運用,探索創建出了一套警務資訊“百寶箱”工作法。
所謂“百寶箱”工作法,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百寶箱一樣,加強基礎資訊的管理與運用,從而建立一座資訊採集與應用的樞紐站,推動社區管理工作開展。
要打造“百寶箱”,首先要拓展基礎資訊採集路徑,田小鵬通過人工、網際網路、公安內網採集的方式,建起一個囊括人口、治安、行業等方方面面的社區資訊數據庫;接下來,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廣泛採集的基礎資訊進行了系統分類整理,根據門類區別,民警對基礎資訊進行整理,分為常住人口資訊、高危人員資訊、旅館業資訊等類別,建成一座資訊採集與應用的樞紐站;而在“百寶箱”的實際應用中,民警可以輕鬆通過篩網法、關聯法、碰撞法、比較法、歸類法等方式,對資訊研判給出指導性的工作建議。
通過這套“百寶箱”工作法分析,當年就為田小鵬所負責警區提出多條指導性、規律性、挖掘性建議,為案偵提供線索6條,排查高危人員或重點人口20人次,當年社區發案同比下降8%,這個“百寶箱”也在首屆重慶市公安局改革創新大賽上獲獎。
“青創工作室”
説起“青創工作室”,實際上源自於2020年底,田小鵬與同事的創新項目“電子居住證智助系統”在團市委主辦的重慶市“五小”創新曬活動中獲得特等獎,被授牌“青創工作室”,這也是該活動中唯一被授牌的基層參賽單位。“當時我們派出所就想以這個團隊來長期進行一些‘微創新’,就是一直沒想好名字,這下,有了這塊牌子,也省去了命名的糾結。”
“電子居住證智助系統”同樣是歇臺子派出所民警們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實戰導向推出的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在基層工作中提煉總結、洞察問題,把發現的問題轉化為實現的目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中。
因為渝州路街道地理便利、産業豐富,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租住、工作,居住證在流動人口購房、子女入學、社保、辦理駕駛證等多個領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天到社區警務站辦理居住證業務的都在10人以上。
儘管辦理居住證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但在為群眾辦理的過程中,田小鵬還是發現了傳統的辦證模式存在諸多不便:首先要經過流動人口採集、錄入、生成、列印等步驟,程式繁瑣;其次申請人到派出所辦理可能會遇到材料不齊、社區民警時間錯位、到府核實耗時久等情況,費時費力;並且居住證是一份紙質證件材料,易於丟失或損壞,難以保存。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能不能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快速便捷辦理居住證呢?”田小鵬展開了思考,並很快把思考變成了現實,他與工作室的幾名同事們開發了一套電子居住證智助系統,通過群眾自助申報、移動警務終端同步審核、自動推送至申請人手機便有效解決了這些不便之處。申領人只需在手機上註冊登錄,根據提示填報上傳相關資料資訊,進行自助申報,提交後,社區民警通過移動警務終端核實審核,即可一鍵生成電子居住證或居住憑證,再推送給申報用戶端,流程簡單、方便快捷還永久保存,真正實現群眾辦事“不見面、零跑路”。
致力解決壩壩舞噪音擾民
“百寶箱”工作法一直沿用在歇臺子派出所的社區警務工作中,在重慶公安的“警快辦”中,電子居住證也在全市應用,而“青創工作室”掛牌之後,派出所民警的“微創新”之路沒有停下來。
説起社區居民良好的生活環境,安靜舒適是不可避開的話題。以歇臺子派出所為例,每年接到的噪音擾民報警超過800起,其中,壩壩舞音響擾民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種。
這是社區警務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監管難、取證難、處罰難。勸導、開碰頭會,社區民警做過許多努力,但收效甚微,經過提醒,擾民現象往往消停十來天,隨後又有抬頭之勢。
對於“微創新”已有心得的“青創工作室”又一次想到了科技手段,通過技術加強城市生活噪聲的智慧化治理,降低生活噪聲污染,還居民一片寧靜的生活。
加強城市生活噪聲的智慧化治理,對生活噪聲的實時監測是前提。田小鵬走訪了不少音響生産廠商,詳細了解市面上音響的特點特性,並諮詢相關領域專家,與團隊戰友不斷碰撞,得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利用整合感測器製作分貝監測設備,安裝在城市布建的公共監控設備上,對附近一定範圍內的噪聲監測音量分貝值,並實時保存在存儲設備上。同時,根據國家《城市區域噪聲標準》規定的五類區域的環境噪聲最高限值,設定閾值。一旦達到最大閾值,一方面自動連接喇叭,反覆播放“音量已超過國家規定最大限值,為了他人正常生活,請降低音量”,直到音量降低。另一方面,運用網際網路,推送資訊至物業管理方或民警的手機端,提醒其噪音擾民現場的預警情況。
有了方案,接下來就是如何把這個系統變成現實,當然,“青創工作室”的民警也知道,這並不容易,有了系統,效果到底如何也要打個問號,但田小鵬相信,“或許這不是最優的解法,但群眾關心的問題,值得我們一直去努力。我們的戰友通過科技創新找到了治理高空拋物的辦法,噪音擾民同樣會因為我們的‘微創新’而得到改善。”(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