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從大山走出的大學生,有一個萬畝桃園夢

發佈時間:2021-09-02 13:05:56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李柯佑

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描述姚麗華最合適不過,她是一位從老家大山深處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多年後,憑藉自身努力事業有成後不忘家鄉,毅然回鄉創業支援家鄉建設,引進“台灣蜜露”、“台灣白雲”高山水蜜桃品種,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image.png

知識改變命運從大山走出第一位大學生

姚麗華是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毛壩鄉毛壩村人,現年43歲,幼年生活的地方貧窮落後,山高路遠。“春秋季節霧靄沉沉、冬季冰雪覆蓋。”“窮”成了這裡的代名詞,姚麗華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叫孫家坡的小山村。

雖然生活艱苦,條件落後,但姚麗華讀書特別用功,回憶起現在擁有的一切,姚麗華説特別感謝當年父親的堅持。

“那時候很多身邊人都勸父親,説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用,不如早點出去打工找錢。”姚麗華回憶,那時候家裏太苦了,住的地方水電不通,照明都是點煤油燈,上學要翻山越嶺2個多小時,身上穿的衣服靠別人捐贈……

“知識改變命運,正是因為窮,才要想盡一切辦法讀書,以後才有出路。”父親沒有受別人影響,堅持讓姚麗華完成學業。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姚麗華牢記父親的教誨,讀書非常用功,成績常年名列前茅。

1995年,姚麗華到河南鄭州求學,成了當時村裏走出大山的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與同是農村出生的老公成了家。結婚後,夫妻倆在當地打拼20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事業蒸蒸日上,日子越過越好。

image.png

返鄉創業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故土難離,雖遠嫁他鄉,但姚麗華時刻也在關注家鄉的變化,希望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家鄉做點事。近幾年,父老鄉親的日子雖有起色,但不少青壯勞力的外出,老家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

“老家要發展,必須要有産業帶動。”姚麗華説。她打算在老家發展産業,把農村剩餘勞動力利用起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實現自己回報家鄉的夢想,還可帶動父老鄉親共同致富。

2017年,華夏精農集團正在全國尋找適合的土地發展種植項目,與該公司有合作關係的姚麗華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家鄉。

“我邀請相關專家對老家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做了多次考察分析,毛壩鄉地處烏江水系與沅江水系“分水嶺”大阪營原始森林內的圓梁山麓,地形多為高蓋丘陵,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8度,日曬充足,雲霧繚繞,植被茂盛,是種植高山水蜜桃的最佳環境。”姚麗華説。

當年年底,姚麗華從村民手中流轉1000多畝土地,並註冊成立酉陽縣百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著手高山水蜜桃基地的打造,同時推進大棚火龍果觀光采摘園試點建設。

“姚老闆為人和善大方,我從2017年就常年在基地務工。”村民毛桂華笑著説道,毛桂華是毛壩村3組的村民,2015年前和丈夫一直在外務工,家中只留70多歲的老人和正在上學的小孩。後來,娃兒出了車禍,毛桂華便回到老家。

“回來後只能照顧老人和小孩,置辦一點傳統的農作物。”毛桂華説。後來,姚麗華的基地開始打造,毛桂華就把家裏的幾畝土地流轉了出去,同時和丈夫一起到基地務工。

“現在我夫妻倆一年能在家門口找7萬多塊錢,不僅能照顧家中的老人小孩,還不用在外奔波勞累了。”毛桂華笑著説。

同村的吳德志今年60多歲,跟毛桂華一樣在基地務工,空閒時間就養幾頭豬,種點玉米、洋芋之類的農作物,一年下來,僅基地的務工費就能收入3萬多。

“年紀大了,在家門口就能找錢很方便,家中的土地流轉出去也不得荒置。”吳德志説。

目前,姚麗華公司固定員工有30名,帶動100多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的方式增收致富,每年的勞務支出達100多萬元。栽培的水蜜桃上市後,因其皮薄多肉、味甜多汁、入口即化的獨特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被愛桃人士譽為“瓊漿玉露”、“瑤池珍品”。

image.png

探索新模式做大做強産業

“高山水蜜桃基地總投資1000多萬,已完成一期的基地設施建設。”姚麗華説,毛壩鄉是高山納涼避暑點,我想把水蜜桃基地打造成為春賞花、夏納涼、秋摘果的鄉村旅遊點,讓鄉親們吃上旅遊飯。

“現在正著手推進品牌打造工作,同時根據市場行情酌情擴大産業規模,夢想是最終打造萬畝桃園,帶領更多的鄉親共同致富。”姚麗華表示。

目前,姚麗華正計劃跟酉陽旅投集團洽談,把水蜜桃打造成文創産品,在更多鄉鎮推廣高山水蜜桃種植,結合旅遊、田園採摘觀光、高山納涼避暑等方式探索旅遊+採摘體驗的産業經營模式。(儲瀟/文、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