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中國篆刻節” 聯合華僑組織促進非遺文化更好在海外傳播|建言中國183

發佈時間: 2022-03-10 07: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中國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和海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篆刻藝術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意蘊,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記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駱芃芃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提出創立“中國篆刻節”,加強非遺保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駱芃芃介紹,中國篆刻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發展歷史,與中國百姓生活密切聯繫。2009年,中國篆刻成功地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産。2014年“金石篆刻”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延展項目。篆刻藝術雙重文化遺産的申報成功,為中國篆刻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近年來,篆刻藝術逐漸走進現實生活中的更多領域,比如將篆刻作品用於郵票、服飾等,另外印鑒、藏書印章、字畫上的款識印章以及作為篆刻藝術本身的藝術屬性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駱芃芃接受採訪。

駱芃芃進一步表示,當前需儘早創立“中國篆刻節”,使篆刻藝術得以更好地傳承,讓篆刻藝術伴隨著中國年俗的節日日益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歲歲相守的長久記憶。

駱芃芃認為,創立“中國篆刻節”已具備較好條件。

一是中國篆刻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歷時十幾年,在全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篆刻從業人員和愛好者眾多。

二是目前中小學教學大綱中已明確寫入了“學習篆刻常識”的要求,全國100多所大學開設書法篆刻專業,全國部分中、小學校增設了篆刻課,某些院校也設立篆刻藝術碩士和博士授予點。

三是篆刻藝術以一枚小小的印章立足於世,在方寸之間蘊含著中國上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文學、歷史、哲學、文字學、文獻學、訓詁學、鑒藏學、書法學、篆刻技法等多種學問,創立“中國篆刻節”是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具體實踐,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有效的途徑。中國篆刻還多以國禮、印章標識、展覽展示、講座等形式出現在重要的外交國事活動中,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此,駱芃芃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以立法形式來確保節日的長久性,並與相關的專家根據篆刻藝術的特性商議節日的內容與形式。“中國篆刻節”可以先從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西安等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開始推廣,讓中國篆刻節成為中國節俗文化的組成部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第二,中國僑聯、中國青聯及各省青聯、孔子學院協助聯合海外華僑組織和社團共同參與“中國篆刻節”,由此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促進中國非遺文化的海外傳播。


相關閱讀:香港如何做好愛國教育?建議由中央主導在港設立國情教育中心 | 建言中國182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