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3月5日訊(記者 江虹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姚愛興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分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的數據,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8.6%,目前位居世界第二。姚愛興表示,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愈加複雜的局面,數字經濟展現出頑強的韌性,正成為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增長極之一。
然而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仍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是數字經濟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城鄉數字鴻溝、代際數字鴻溝引發關注,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由“接入鴻溝”變成“認知鴻溝”,不同群體之間獲取數字資源能力差異顯著,數字素養提升成為重點。
二是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能力仍需提升,關鍵數字技術基礎研究較弱,有的基礎産品和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關鍵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高端産品供給不足。
三是數字領域中高級人力資本不足,數字經濟融合新技術與新産業,數字技術更新迭代較快、專業性較強,使得數字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從“量”向“質”轉變,對人力資本的專業性、複合性和實用性水準的要求較高,而當下我國數字人才特別是高端數字人才供應不足,遠不能滿足數字企業用人需求。
四是數字經濟企業間採用不同的業務框架和系統,使得數據聯通、整合與共用不足,導致出現較為嚴重的“數據孤島”現象,且政企數據共用權責邊界模糊,數據安全監管體系不足,這將影響企業和用戶對數字經濟相關産業發展的支援。
針對以上問題,姚愛興建議:
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投入。持續加大數字領域的研發投入,採取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等多項政策措施,推動以高校、科研院所為核心的産學研合作,集中攻關,補齊基礎研究短板,開展核心技術、非對稱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戰略性前沿技術攻關,在量子計算、超導晶片、區塊鏈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推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究。同時,加強數字技術國際合作投入,探索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共建數字經濟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鼓勵數字經濟龍頭企業跨境合作,構建海外研發中心,吸引全球高端生産要素和人力資本。
推動製造業數字化提速增效。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是重要發展趨勢。要圍繞網路、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加快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賦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分行業開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速傳統企業“上雲”步伐。加快培育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商,支援綜合型和專業性解決方案供應商共同發展,解決好企業、特別是中小製造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不敢轉”“不會用”“不能轉”等問題。
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要建立數據資源産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完善競爭政策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促進大數據交易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擴大基礎公共資訊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用開放平臺。特別是要對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轉讓權等作出明確界定,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打破現有壁壘,將數據用好用足,讓大數據更好造福人民。
加快數字經濟領域複合型人才培養。建議教育部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數字經濟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等增設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專業,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前沿科學型和專業型人才培養。各級科要強化對數字知識和技能的普及,提升公眾數字素養。完善創新數字經濟領域人才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著力打造一批基礎理論功底深厚、研發技術高、應用能力強的數字經濟複合型領軍人才和骨幹人才,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建立高品質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推進數字經濟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儘快出臺大數據安全保障、數字資訊完善、數據隱私保護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力度保護智慧財産權等。加快數字技術標準建設,制定數字領域新技術與數據格式、網際網路平臺架構等標準,推進數據資源流通標準建設。完善政府協同,推動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跨行業的協同聯動數據治理機制,制定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交易制度,探索符合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監管制度,實現數字經濟的多方協同創新。
編者注:“雙向奔赴”是網路流行語,原意形容愛情中的兩人互相愛慕,互相努力靠近,此文引申為主動融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