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沙鳴:讓非遺與生産生活相遇  加強對非遺系統性保護 | 建言中國136

發佈時間: 2021-06-01 09:0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中國網訊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高品質發展也包括提升文化軟實力。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駱沙鳴非常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層面的作用。他認為,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發展中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競爭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駱沙鳴建議“十四五”期間對非遺保護主體、方式、空間、載體等進行系統性保護,助力實現文化強國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駱沙鳴

“要讓非遺文化説話,讓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所鑄就的中華文明繼續深刻影響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成為當代培育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竭動力。”駱沙鳴表示,要更加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善於在揚棄中繼承,善於在繼承中發展和創新,推動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産業化。對此,駱沙鳴提出四點建議。

一、在“十四五”期間將各級非遺項目保護髮展納入國家和地方的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地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規劃、文旅融合發展規劃當中。注重在各國家文化公園線性相關城市的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發展。在城鄉規劃建設中,注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在鄉村振興中留住城鄉的文脈和鄉愁。加強文化遺産進校園、進社區,打造更多非物質文化主題公園。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培育計劃,加大非遺系統性生産性協同性保護支援力度。

二、各級政府在“十四五”規劃建設中應該更加主動承擔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規劃建設責任,成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全力做好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工作。支援閩南地區常態性舉辦國際南音藝術節、國際木偶藝術節、閩臺對渡文化節、鄭成功文化節等交流活動,進一步加強全媒體的融合以及對外宣傳,把繼承中華非遺文化和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將非遺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三、國家及各省市要加強非遺文化研究挖掘和傳承利用,加強文化、社科普及推廣工作。建議文化和旅遊部建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全國各保護區進行經驗交流互動,並明確各保護區的牽頭單位。建議國家財政部參照文保單位投入方式,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專項資金,加大對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別是國家級、世界級的非遺保護傳承的投入。

四、各級政府和民間社會組織要加強各類非遺館建設,讓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更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空間。努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生産、生活、生態相遇,化身為藝術審美下的吃穿住用行,融入尋常百姓的生産生活場景。(盧佳靜)

推薦閱讀:校外培訓如“零食”不可替代“正餐” 各級政協委員熱議中小學生減負